近日,长春新民大街历史文化街区热度持续攀升。为进一步强化街区文明引导,营造文明有礼、热情好客的新民风貌,长春市朝阳区创新组建“新民管家”团队——整合交警、城管、环卫、旅游管理中心、机关干部及文明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以1445米长的新民大街为轴心,联动南湖公园、地质宫文化广场与长春德苑,精心打造“新民大街新时代文明实践圈”,让文明实践活动成为滋养城市精神、激发街区活力的核心引擎。
老街新颜: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温度
傍晚时分,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吉偲嘉在新民大街历史文化博物馆前不停穿梭。她并非游客,而是这条百年老街的“文明守护者”之一。记者见到她时,她正蹲在花坛边捡拾草间的纸屑,动作麻利。
“能在家乡的‘文化窗口’做志愿服务,我特别自豪!”吉偲嘉擦了擦额角的细汗,脸上洋溢着笑容,“我在这儿给游客讲老建筑的故事,看到他们恍然大悟或会心一笑,那种成就感特别真实。”像吉偲嘉这样的“流动风景线”,在新民大街正日渐增多。
行走在人潮涌动的新民大街上,变化清晰可感:以往偶见的卫生死角难觅踪影,绿篱花坛修剪得整齐精神,老建筑在精心维护下更显庄重。这份整洁与生机,源于“新民管家”团队日复一日的精细化耕耘——常态化路面保洁持续推进,垃圾分类宣传展板旁总有志愿者耐心讲解,爱绿护绿小分队随时留意着每一片草坪和花木。
“润物细无声”的文明提示,是这条街独特的“语言”。“旅途漫漫 文明相伴“”垃圾不落地 城市更美丽”……60余块设计雅致、用语温馨的提示牌,恰到好处地安放在街角、绿地旁和休憩点;线上电子消费券领取页面中,“新民向新 文明有你”“文明如你 也是风景”等文明引导语格外醒目。它们没有生硬的说教,却如春风化雨般传递着文明的邀约。
长春市朝阳区环境卫生管理中心的王艺博,如今也是“管家”团队的一员。他指着绿地边一块新立的提示牌对记者说:“你看,我们不只是打扫干净,更要引导大家共同爱护。比如看到有游客想走近草坪拍照,我们会温馨制止;遇到遛狗的市民,除了提醒拴绳,还会送上可降解的宠物便便袋。”这种将管理融入服务的细节,让文明倡导变得具体而温暖,也让市民游客更乐于接受。
书香浸润:在老建筑里“遇见”新故事
街区古老故事如何与现代生活共鸣?朝阳区给出了答案:让文化“活”起来。在长春市历史文化博物馆实践点,最新的活动预告总能吸引市民游客的目光;更让人惊喜的是,几步之遥的言几又书店,如今也成了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
“我们尝试‘中心牵头+实践点策划+书店承接’的模式,把阅读空间变成文明传播的载体。”据言几又书店负责人介绍,每周国学讲座、读书沙龙、心理辅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老建筑的书香中轮番上演。
来自深圳的游客张女士刚参加完一场关于东北民俗的沙龙,意犹未尽:“真没想到,在老街的书店里听讲座、品书香,感觉一下子触摸到了长春的文化脉搏,就像走进了当地人生活的故事里,特别亲切、有温度!”
“无感”服务:守护在侧,暖在心头
对于游客来说,最贴心的服务往往“润物细无声”。在历史文化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为一位拖着大行李箱的游客办理寄存。“我们这里提供咨询、寄存、饮用水、充电、应急药品,甚至雨伞借用服务,就是希望能解决大家的‘小麻烦’。”工作人员说。
“新民管家”的服务理念是“不打扰,随时在”。长春市朝阳区城管执法局的韩龙和他的80多名同事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我们坚持柔性执法,在劝导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的同时,指路、寻人、帮点小忙也是常事。”韩龙说:“我们的目标是让管理保障尽量‘无感’,但让贴心服务‘有感’。”这种默默的守护,让游客感受到归家般的自在。张女士对此深有体会:“手机没电了马上能找到地方充,连问个路都特别耐心细致,真的像回到家一样安心!”
来自清和街道的志愿者杨涵,每天的工作就是穿梭在人群中,为游客提供指引和帮助。“我的任务就是让每一位游客在新民大街玩得开心、游得顺心,遇到突发困难能及时解决。”她笑着说:“希望这条老街持续散发魅力,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它浓浓的文化味和人情味。”
有温度、有关爱、有服务……新民大街文明实践圈正以润物无声的文明实践,激活城市精神内核。这条承载记忆的老街,正持续焕发出令人心动的持久魅力——每一位访客的舒心笑容,都是它文明新生的最佳注脚。(图片来源 长春市朝阳区委宣传部)
来源:中国吉林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