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朱自清先生笔下的城市记——《南京》。
不同于我们常见的景点攻略,这篇文章更像一位老友在炉边闲谈:“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细腻的观察和温润的笔触,把南京的“古味”与“烟火气”揉成了一幅可触可感的画卷。
朱自清先生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这句话或许就是打开这篇文章的钥匙。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他的脚步,在这“古董铺子”里慢慢逛、细细品。
一、那些藏在细节里的“古与今”
朱自清的南京之行,像一场随性的漫步,却处处藏着巧思。他笔下的景点,不是冰冷的地名,而是带着历史温度的“活物”:
1、鸡鸣寺与台城:朦胧里的六朝余韵
他说逛鸡鸣寺要选微雨天或月夜,在豁蒙楼上吃茶,看“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城外玄武湖“像大涤子的画”。寺后的台城没有垛子,像一片平台,夏天有成群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
站在台城上,他会想起“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仿佛能听见遥远的哭喊;若暗诵几句金陵怀古诗词,“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这里的“古”,不是生硬的典故,而是融入风声、蝶影、诗句里的共鸣。
2、玄武湖与莫愁湖:水影里的变迁与诗意
玄武湖的今昔对比很有意思:七八年前“一味荒寒”,船“又窄又小又漏”;
而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已“有烟水苍茫之意”,可以“躺在藤椅上”看月,听“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
莫愁湖则藏着细腻的人文观察:胜棋楼下的莫愁小像“秀逸之至”,王湘绮的对联“莫轻他北地胭脂”气概十足,还有“江天小阁坐人豪”的题句,让湖光山色里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
3、秦淮河与明故宫:沧桑里的记忆碎片
秦淮河在他笔下是“沧桑之感”的载体:从前读《桃花扇》的想象,与十多年前的亲历、如今“河水全黑”的现实交织,让人感慨时光流转。贡院的回忆更添细节:号舍像“轿子”,考生在里面“吃饭、睡觉、做文章”,甚至有“黑幡叫鬼魂报冤”的传说,让考场的严肃里多了几分神秘。
明故宫只剩“一片瓦砾场”,斜阳下让人想起李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孝陵的石人石马虽残缺,却仍有“泱泱大风”,简朴中藏着开国气象。
4、中山陵与市井味
除了古迹,他也写了南京的“新”:中山陵的青白两色“有名贵气”,台阶设计“远看想不到有这么多”,藏着建筑的巧思;中央运动场的时髦与梅庵的“六朝桧”相映,新旧交融里,是南京的另一种模样。
最后,他不忘提一句南京的吃食:“茶馆的芝麻烧饼“既香且酥又白”,咸板鸭“热吃香得好”,盐水鸭“嫩而鲜”......再厚重的历史,也离不开烟火气的打底。
二、为什么这篇游记“耐读”?
读这篇《南京》,最动人的是朱自清的“体贴”,他不只是记录风景,更把自己的感受、联想、甚至微小的遗憾都揉了进去:
比喻的妙:用“古董铺子”形容南京,用“大涤子的画”比玄武湖、“王石谷的手笔”比清凉山的绿,让景有了画的意境;
历史的轻:不说“六朝古都”的宏大,只写“王谢的风流”“陈后主的胭脂井”,让历史藏在具体的角落,可感可触;
个人的真:直言玄武湖从前“逛着愁着”,吐槽燕子矶“逼窄污秽”,这种不掩饰的真实,让游记更像朋友的闲谈。
三、南京的“味”,在“体贴”里
读完这篇文章,我忽然懂了朱自清说的“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南京的魅力,或许就在于它的“不完美”:有古迹的沧桑,有新景的朝气,有美食的烟火,也有变迁的遗憾。
就像我们逛一座城、读一本书,重要的不是“看完”,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去“体贴”——那些别人没注意的蝴蝶、一句恰好想起的诗、一口难忘的味道,才是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
四、总结推荐
如果你想感受南京的“古味”,或想看看“大家如何写游记”,朱自清的《南京》一定值得一读。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一杯清茶,初读平淡,回味里全是金陵城的烟火与诗意。
就像作者说的,这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但或许,正是这种带着温度的“印象”,让南京在文字里活了下来,等着我们去遇见、去共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