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白鹤山
青山环抱,古木参天
古刹红墙掩映其间
既是承载千年文脉的历史胜境
也是如今市民游客休闲徒步的“后花园”
白鹤山之名自带传奇,最早见于晋代陈寿《益部耆旧传》。西汉临邛人胡安为避官场纷扰,隐居西山(今白鹤山)半山腰洞穴中,专志点易、聚徒讲经。传说胡安修道成仙,跨鹤腾空而去。弟子们为纪念他,将他曾经隐居的西山叫“白鹤山”,曾经聚徒讲经传道的洞穴,叫“点易洞”,并建了“点易堂”。“点易洞”秀丽风光,“易洞秋风”也成为临邛八景之一,千百年来引无数游人凭吊怀古。
山上古刹鹤林寺,历史脉络悠长,原名白鹤寺。南宋绍定元年(公元1228年),邛州人郭正孙与州守虞方简捐资维修寺庙,虞方简主持扩建后,将其更名为“鹤林禅寺”。虞方简与南宋名臣魏了翁有姻亲,遂请魏了翁作《邛州白鹤山营造记》,文中盛赞“林麓苍翠,江流萦纡,蔚为是州之望”,并称“山故为浮图之宫,自隋朝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可见当时规模,且提及“远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近有常公谏议读书之庵”,点出“泉有滴珠,树有木莲。白鹤有台,玉兔有踪。中峰信美,平云之观,西岩翠屏,万竹之境,皆山中胜处”,足见当时盛况。今存大雄宝殿为明代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重建,单檐歇山式建筑。
历代文人雅士亦偏爱此山。南宋陆游游白鹤山时,专程探访点易洞,在《次韵宇文使君山行》中自注“仙人胡安学道西崖,跨鹤上升,山以此得名”,留下诗文印记。宋代邛州名士魏了翁也与白鹤山有渊源,其现存读书台为清代重建和培修的,大雄宝殿后“书台桂影”则属临邛八景之一。
山中胜景远不止于此。南宋陆游诗句“山中白塔高嶙峋”所咏的西塔始建于宋徽宗宣和庚子年,现存为清代道光乙巳年重修,以青砖筑成,八角形、七层,通高十余米,塔基用红砂石垒砌,塔刹为三个覆盆连接而成,亭亭矗立于白鹤山峰顶。后山约4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鹤林寺摩崖造像,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
如今的白鹤山以平缓山势与寂静山林,成了老少皆宜的“轻徒步”胜地。入山门向上仰望,流云不染,林木葱葱。沿着石径山道蜿蜒而上,庄严巍峨的寺门,环抱于苍朴遒劲的百年古木之中。绕过大殿,在左侧找到山径的起点,依山而建的松林绿道,直通后山,满目青葱遮去烈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扑面而来。抬头是绿叶筛过的天光,低头是层叠山林,耳畔有庙宇钟磬余音与林间鸟语相和,远处村庄沿山边隐约可见。
行至山顶,鹤山书台旁,“书台桂影”一侧的荷花池与古建相映,风过处,桢楠树上风铃声脆,荷香沁脾,让人想起“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韵。
一场“轻徒步”完毕
不妨尝尝就近的美食:
油豆腐、烤馒头、豆花饭,
用烟火气犒劳徒步的惬意。
- END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