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张卫平)当游客在金家窑·驿度假民宿体验郢城泥陶制作时,他们触摸的不仅是湿润的陶土,更是穿越千年的荆楚文化血脉。这家位于荆州区川店镇双堰村的特色民宿,以陶罐的独特造型和省级非遗项目郢城泥陶烧制技艺的深度体验,成功打造出“民宿+非遗”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荆州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传统的认知中,民宿仅是旅途中的歇脚处,“非遗”则是历史文化的记录。金家窑·驿通过空间重塑与体验创新,打破了这种刻板的印象,让民宿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场域,让“非遗”成为民宿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资源。陶罐造型的民宿建筑,本身就是对郢城泥陶艺术的立体诠释,而嵌入式非遗工坊的设置,更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这种“可住、可玩、可学”的沉浸式体验,不仅满足了当代游客对文化深度游的需求,也重新定义了民宿的价值维度。
有着五万年人类活动史的荆州,拥有民间绣活(荆州民间刺绣)、漆器、郢城泥陶等众多非遗资源,却长期面临着“资源难转化、文化缺体验”的发展瓶颈。金家窑·驿的运营者,敏锐地捕捉到文旅消费升级新趋势,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文旅产品,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变现。数据显示,该民宿年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周末一房难求,充分证明“文化+”模式的商业潜力。这种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通过游客的口碑传播和社交媒体扩散,显著提升了荆州文化影响力,助推郢城泥陶等小众“非遗”走向更为广阔的公众视野。
金家窑·驿的探索实践,为荆州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文化路径。其创始人舒哲颖作为返乡新农人,通过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激活乡村经济,创造了“非遗传承人+民宿经营者+村民”的多元共赢模式。非遗工坊既为传承人李良凯提供了稳定的展示平台和收入来源,又带动了当地就业;陶艺体验吸引的客流,拉动了周边农副产品的销售,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延伸。这一模式证明,文化赋能能够有效避免乡村旅游的同质化竞争,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活力。
当然,“民宿+非遗”的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商业化运营中保持非遗的原真性,避免其表演化?如何在规模扩张中持续保障体验品质?如何培养既懂非遗文化又善于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与传承人多方协同破解。市县两级可考虑设立“非遗”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制定非遗体验项目标准,推动更多的民宿与“非遗”项目创新结合。
从金家窑·驿的案例我们看到,当千年楚陶技艺与现代民宿相遇,焕发的不仅仅是商业价值,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达。在文旅融合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荆州需要更多这样的创新实践与探索,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让古老的传统技艺“潮起来”,最终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荣。这,或许正是“非遗”保护与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