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张瞧 潘怡羽 张亚林 实习生 裴晴
石墙上弹痕犹在,而山巅风力发电机正悠然转动——这座藏在云端里的明代古村,如何从烽火连天的“钢铁堡垒”,变成今日游客镜头里的静谧桃花源?
在河南省卫辉市西北,海拔近千米的太行山巅,柳树岭村被崎岖山势完美隐藏,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滞。然而,村口那块刻着鲜红大字——“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的石碑,却无声地昭示着:这片静谧山巅曾是烽火连天岁月里,一个令敌人束手无策、最终改写豫北战局的“神级”堡垒。
这个被现代网红公路“风车天路”意外唤醒的古村落,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军事密码?为何它会被历史选中,成为那个扭转乾坤的战略支点?
近日,大河报·豫视频“寻镇中原”探访团,叩开了这座古村的大门……
两条神秘步道+山巅瞭望台!明代古村竟是抗日“神级”堡垒当车轮碾过最后一道陡坡,柳树岭村蓦然撞入眼帘。
这里,是卫辉市境内太行山的一处山巅,海拔900余米,青石垒筑的屋舍依山错落,时间仿佛在此凝固——村中最年轻的房子也已百岁高龄,唯有个别坍塌后重建的新屋略显突兀。狮豹头乡柳树岭村村支书咸合军已迎在村头。
咸合军讲述着村子的过往:“村子始建于明代晚期,原始风貌保存完好,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历史书。”
村里的民居错落有致地依山而建,顺着地势层层叠叠。那古朴的墙壁,是用粗糙的石头垒砌而成,每块石头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进村不久,正前方路东侧有一处省级文保碑,灰白碑身上刻写着“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部旧址”,鲜红的大字赫然宣告着此地沉甸甸的分量。
咸合军带着我们来到一处崖边,他指着周围蜿蜒曲折的山路说:“你们今天来的这条路多年前根本不通。以前要来村子,岭下山沟有条又窄又隐蔽的小步道,只有熟悉村子的人才能找到。”他又指向另一处,那里杂草丛生,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隐匿其中:“这边也有条小步道。仅此两条步道,再没其他路了。村子隐蔽得就像是天然堡垒。”
“再看那边山头,海拔近1千米,其上有瞭望台,岭下若有风吹草动,能第一时间发现。”咸合军说,当年,战士们日夜坚守在那儿,警惕地注视着下方的动静。
司令部、侦察股、作战股:这座小院曾同时运转着多个军事部门时间回溯到1943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豫北地区也未能幸免。4月,八路军一二九师与太行区党委决定在豫北建立指挥部,皮定均临危受命,担任太行军区第七军分区司令员。
5月22日,在汲县(今卫辉)山区柳树岭村,汲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这一历史时刻,如同一束光,穿透了黑暗的夜空,照亮了豫北地区抗日的道路。从此,无数英雄儿女在这里汇聚,狮豹头乡以柳树岭司令部为中心,成为中国共产党在豫北领导抗日斗争的重要支点,通过军事指挥、根据地建设与战略防御,为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的坚持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我们向东穿过狭窄的石巷,一座门框斑驳的院落静静伫立在盛夏午后的阳光中。匾额上“皮定均抗日司令部旧址”的字迹肃穆,一方四合院落铺展在眼前。
走进院落,迎面坐北朝南有两间屋子,靠东侧的屋外挂着“司令员寝办室”木牌,挂有“警卫室”木牌的屋子紧挨寝办室。此外,院中还有“侦察股”、“作战股”的屋舍,东侧宽敞的一排建筑挂牌为“司令部”,如今陈设着历史的遗存。
步入司令员寝办室,一切都显得简陋而又充满历史气息。几个老式木凳静静地立着,仿佛还残留着当年战士们坐过的温度;一张低矮木床位于房间东北角,蓝色床单已陈旧发白;两件黑漆木质家具置于房间东南角,其上摆放着水壶、煤油灯、粗瓷碗等生活用品,仿佛还在等待主人的归来。
地面因前日降雨显得泥泞不堪,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脚下的沉重。1943年的空气似乎仍凝固于此。
马灯照亮夺粮夜:皮定均带兵拔掉日军据点后给村中百姓分粮院子中央,一棵梨树主干沧桑中空,却倔强地伸展着挂满果实的青绿枝桠,在燥热的风中轻轻摇曳,“院子原主人现年93岁,他说在他儿时这棵树的树干就已十分粗了,推测树龄在一百四五十年以上。”咸合军抚着梨树主干,说:“当年人们吃不上饭,估计没少摘它充饥。”
踏入南侧“司令部”,仿佛有一道无形的屏障将室外如火的热浪阻隔,屋内凉意沁人,像是几间屋子被打通,融为一处开阔的工作之所。咸合军指着屋顶介绍:“当年这楼是两层,皮司令的队伍住在一层,老百姓住在二层。”老辈人的记忆在他口中复苏,“二层原本是储存粮食所用,但1943年家家户户的二层都空着——根本无粮可存!”他叹了口气,“村里有户人家,家里有六口人,眼看要被饿死,但大家都没余粮,想救济一下都不成,是皮司令夜里带人去拔了日伪据点,夺回物资,给村民们分发了粮食,这才活下命来!”
这些生死记忆,深深烙印在村庄的肌理里。
“为啥村里会在2002年申报旧址,就是老人们一遍遍念叨出来的。”咸合军感慨万千地道,“村穷,可老支书、老干部们自发奔走,甚至自掏腰包,硬是把旧址保了下来。”
展柜里一件件老物件,似无声诉说着什么。“有些物件是后来收集的,”咸合军目光扫过陈列,“但那水桶、马灯等,都是皮司令在时用过的旧物。”他语气郑重,“就拿旧址的老房子来说,哪里损坏了就修哪里,不敢大动,图的就是原汁原味。”
据悉,皮定均在此领导广大豫北地区的对敌斗争,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运动。咸书记说,那时正逢蝗灾和自然灾害,老百姓没粮食吃,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皮司令来后就带头垦荒,他白天和战士们在荒山上开垦土地;夜里,还要研究作战计划,指挥战斗。
在那段艰苦卓绝的时期,战士们和老百姓一起劳作,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大家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皮定均来到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地方武装。起初人员仅4人,但他们就像火种,在这片土地上燃起了希望的烈焰。短短1年多时间,奇迹发生了:民兵发展到8千余人,地方武装近3万人,大小战斗达300余次!1944年12月,在太行杀敌庆功大会上,皮定均受到了刘伯承、邓小平的表扬。
“群众力量大得很!”咸合军的声音将我从历史深处拉回,“为啥队伍能迅速壮大?因为老百姓心里的这把火,就缺个人来点!”
时代变迁:李子压弯枝头的季节,古村落正悄悄变潮2005年8月15日,卫辉市人民政府组织社会各界在此隆重召开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让柳树岭村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每年到此瞻仰革命先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现如今,得益于各级政府支持,村里正进行建设提升。咸合军站在村头最高处,手指点划着正铺设的道路:“三条环线、绿化亮化、水电污水……村子要彻底变样了!”他目光投向远方的山峦,“下一步,山洞会址、垦荒旧址——那些皮司令战斗过的地方都得复原。我们要把这些红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走出院落,山风掠过层叠的屋顶。路边果树浓荫下,李子、桃子累累压弯了枝头。
柳树岭村如一枚嵌入太行山脊的古老印章,百年来从未更改自身倔强的纹路。脚下坚实的石板路,似乎还回荡着深夜奔袭队伍的脚步声。
不时有游客循着“风车天路”的指引前来打卡,村落正经历新生。那些粗糙的农具与蒙尘的陈旧马灯,并非躺在玻璃后的冰冷标本——它们是从泥土里长出的根,在时代更替中固执地托举着一个民族的记忆。
群山沉默,似在静诉往昔的峥嵘岁月。这深山堡垒的石缝间,恒藏制胜秘钥——真正的堡垒,从来不是山势天险,而是民心汇聚的无声长城。
来源:大河报·豫视频 编辑:温中豪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