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的城市格局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一座被忽略的内陆城市凭借着自己独有的位置和产业基础,正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它没有海,却在内陆腹地构建出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网,它冬季很长,却用森林之城的绿意让整个北国变得暖洋洋,当大家还在讨论沿海城市的发展时,这个叫做“北国春城”的地方正在用踏实的步伐改变着东北的经济地图。
长春是吉林省的省会,也是我国的副省级城市,它处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央地带,这里以前叫做“喜都”“茶啊冲”,清嘉庆时期开始设置行政机构,由此开启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范围十分宽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延伸了上百公里,人口将近一千万,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长春有很多城市标签,除了“北国春城”,还有“汽车城”“电影城”“森林城”,这些称呼体现了它的种种特色,它还是我国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从近代工业遗存到古代文明痕迹,都有留存,见证了东北亚区域的起伏。
从自然环境方面来看,长春处在松辽平原的中心地带,整体的地势较为平坦,只是局部地区存在一些平缓的起伏,城市的海拔最高处在南部的山丘,最低处在河流的谷地,气候类型归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十分明显,春天经常刮大风,而且会伴随着干旱,夏天虽然比较热,但是时间并不长久,秋天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很大,冬天很冷,而且时间很长,这种气候给人们带来了季节性的困难,不过也塑造了独有的冰雪资源和生态景观。
区域格局里,长春的地理位置有着天然优势,它正好位于东北地区的几何中心,和吉林省内的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相接壤,也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毗邻,这样的中心位置让长春成为东北各地相互联系的枢纽,在国家战略方面,长春是哈长城市群的双核之一,还是“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关键节点城市,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国家批复认定的东北地区重要中心城市,长春的产业辐射能力和交通集散功能正在不断提升。
经济发展上,长春有着雄厚的工业根基,汽车产业是这座城最闪耀的名片,中国第一个整车制造厂就在长春,到现在还是国内最重要的汽车基地之一,汽车生产线上的不仅是车,还有这座城市几十年的工业精神。电影产业也是长春一张文化经济双管齐下的名片,新中国第一座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创立,开启了电影艺术与产业结合的先河,近些年长春一直在推动产业升级,轨道客车,生物医药,光电技术等领域形成了新的优势。
长春的交通体系体现了内陆枢纽的特色,航空上龙嘉国际机场有两座现代化的航站楼,直飞国内外许多航线,机场与高铁站直接对接,提升了综合效率,铁路四通八达,多条高速铁路干线在此交汇,把长春同东北主要城市以及全国其他地方紧密联系起来,市内交通也便利,公共交通系统覆盖面广,再加上不断延伸的快速路网,支撑起千万人口的日常出行。
教育科研是长春的强项,这里高校众多,有综合类、师范类、理工类等多学科方向,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科研院所也很厉害,在光学精密机械、应用化学、地理生态等领域的国家级研究所都扎堆在此,产学研结合,形成创新生态,科教优势让长春成了“东方波士顿”,为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长春作为旅游地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三种魅力,伪满皇宫博物院完整保留了一段时期的历史建筑和文物,是近代史的见证者,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有浩瀚的人工林海和清澈的湖水,是城市的绿肺,四季景色不同,冬天的冰雪活动吸引很多游客,长影世纪城把电影工业变成沉浸式体验,游客可以感受光影艺术背后的秘密,城市里的南湖公园是东北地区面积最大的市内公园,给市民提供日常休闲的地方,世界雕塑园汇集了全世界艺术家的作品,在自然环境中展示雕塑艺术的多样。
长春的城市风貌里,绿化是个明显的亮点,大量的森林覆盖和分布均匀的公园系统,让这里在钢筋水泥的都市里还保留着生态的味道,也有了“森林之城”的美名,这样的绿色背景既形成了城市的样子,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东北振兴的关键时刻,长春正凭借综合优势再造区域版图,一座城市的真正潜力,并不是单纯地依赖于它所处的地理优势,而是要看它如何把区位、产业、人才以及创新精神织成一张推动持续发展的动力网,这座北国春城的崛起,也许就是东北振兴故事里最令人憧憬的那一部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