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24日讯(全媒体记者 郑湘平 通讯员 杨熙)从红色道林到芳香工坊,长沙亲子家庭体验“非遗研学游”:这是暑假里最开心的事!
8月23日至24日,由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的“星城时序非遗游——楚沩拾遗 风华寻迹”亲子研学活动在宁乡展开。寻访伟人红色足迹,在古镇星空下对话历史,触摸千年窑火温度,于天然香料中品味匠心……20组亲子家庭共同踏上了这场为期两天一夜的文化寻根之旅。
道林古镇追忆峥嵘岁月
23日上午,研学团队首站抵达被誉为“小南京”的道林古镇——这座位于宁乡东南部的千年商贸古镇,不仅保留了古朴的街巷格局,更承载着深厚的革命记忆。在毛泽东1927年考察农民运动的老街码头旧址,讲解员以情景还原的方式,向亲子家庭娓娓道来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大家在古镇方形剧场共同观看红色主题情景剧《家国情怀》。该剧以抗日战争时期宁乡乡绅拒降殉国的真实事件改编,再现那段血与火中的家国抉择。剧中人物凛然不屈的气节、细腻真实的情感刻画,深深打动了全场观众。演出结束时,多位家长与孩子眼中含泪,掌声久久不息。一位小朋友说:“以前觉得英雄都是课本里的,今天好像真的看到了他们。”家长刘女士也感慨:“这样的实地走访、聆听讲解、观看演出,不仅孩子受到了红色教育,我们大人也经历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感受传统智慧,体验非遗匠心之美
道林农耕文化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教育、研究与实景展示于一体的文化空间,馆内不仅系统陈列了犁、耙、水车、石磨等传统农具,也还原了先民生活的真实场景——从古朴的民居模型到栩栩如生的劳动铜像,生动再现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完整农事周期。在这里,孩子们认识了多种农具的名称与用法,了解了二十四节气与农耕生产的密切关联。不少家庭还亲自体验了手推石磨、模拟插秧等互动项目,在协作中感受传统农事的艰辛与智慧。许多家长表示,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让孩子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也更深刻理解了中华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生态观念与生存哲学。
在资福窑景区,亲子家庭通过实地探访、聆听讲解,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史与资福窑自宋元以来的演变,并在制陶师傅指导下学习拉坯、塑形,体验泥土成器的神奇过程。
行程第二天,团队赴湘都生态园素馨香学馆开展“香与生活”非遗体验。沩山传统香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丽娜引导学员行净手仪式,讲解“既净手亦净心”的礼仪内涵,通过香道表演解析隔火熏香、篆香等技艺,并生动梳理香文化从商周祭祀至唐宋雅事的历史脉络。实践环节中,孩子们品闻沉香、檀香等香材,亲手制作香囊,经历研磨、调配、装填与装饰,完成属于自己的非遗作品。接下来的漆扇体验同样精彩,孩子们将颜料滴入水中,借助水流形成斑斓图案,以白扇吸附色彩,通过提拉、旋转创作出纹理各异、灵动独特的漆扇。这些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也激发了大家对传统匠艺的深度理解和创造情感。
从触摸历史到爱上非遗,孩子们这样说
活动尾声,主办方为每位孩子颁发“小小非遗体验官”实践证书,孩子们手捧证书,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研学团中一位12岁的张同学在回程途中说:“参加这次研学是整个暑假里最开心的事,有了太多新尝试新体验,开学后要去分享给同学们。下次假期如果还有这样的活动,要拉着我的好朋友一起报名!”
这场为期两天一夜的文化寻根之旅,既是亲子家庭们的全新体验,也是一次薪火相传的精神接力。孩子们在触摸历史中感知温度,在亲身体验中读懂匠心,在亲子协作中凝聚情感。红色记忆、农耕智慧、非遗技艺——它们不再是书本上遥远的名词,而是可触可感的文化血脉,正以生动的方式流淌进孩子们的心里。
这场研学活动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打造的“星城时序非遗游”研学品牌今年暑假的第二场,未来,该品牌将持续深化内容策划与体验设计,联动更多非遗资源与地域文化点位,推出系列主题线路,让更多家庭能够走近非遗、感知传统,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