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游客在腾冲,都会去火山、温泉、古镇和湿地等旅游景点。我此行的目标是抗战,腾冲的国殇墓园和纪念馆,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离开瑞丽,往东北方向行车180公里,来到腾冲。
别看它只是个县级市,规模挺大,城南还有机场。历史上,这里曾叫腾越,因为汉朝时有个藤越国,明朝设立腾冲州,版图包括如今老挝和缅甸的一部分,缅甸北部的密支那,距腾冲只有100多公里,那里盛产翡翠——都说腾冲产翡翠,其实不是产,而是加工与流通。
与大多数古城一样,腾冲也曾有过城墙与城门,但在滇西战役中摧毁了。前些年,恢复了北城门和城中心的文星楼。事实上,腾冲城的范围并不大,1公里见方,我在下图中画的黑框,大致上就是城墙的走向。
下图是我在腾冲博物馆里,拍的腾冲城的模型。
此前曾说到,在1944年5月开始的滇西战役中,首先是20集团军渡过怒江,翻过高黎贡山,来到腾冲。除了过江很轻松,在高黎贡山和腾冲,远征军都遇到日军顽强的抵抗。
远征军在城墙前搭起云梯(摘自《国家记忆》,美国通信兵拍摄,下同)
就拿攻打腾程来说,一开始派飞机轰炸,炸了半天,城墙没塌,原来,墙是用火山石做的,有一定的弹性,把炸弹弹开了。于是,美军在炸弹前面焊了几根钢钎,能插进城墙再爆炸,这下管用了,炸毁城墙13处。
城墙炸塌了,远征军冲进城内,可接下来的巷战,更为艰难。整座腾冲城,是一间房、一间房地打下来的,从8月2日打到9月14日,整整44天,才把日军肃清。腾冲城从南到北只有1000米,平均每天前进23米。
远征军在腾冲城内与日军展开巷战
进攻腾冲的,是第20集团军的5个师(预2师、198师、36师、116师、130师);日军是56师团的148联队,以及其它联队的支援部队。战斗开始后不久,在空袭中,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被炸身亡,接下来1个月的战斗,由太田大尉接替指挥,这位大尉在灭亡之际,烧毁联队旗,带着最后一班人马,以自杀式冲锋结束战斗。
远征军用火焰喷射器打击日军
20集团军从翻越高黎贡山到收复腾冲,共击毙日军6000余人,军官100多人,俘虏军官4人,士兵60余人,营妓18人。自身伤亡士兵17275人,伤亡军官1334人——数字援引《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二编〈作战经过〉》。
据说,日本有人把这场战斗称为“玉碎战”,意思是全部战死。类似这样的战斗还有松山,生还者比腾冲更少。
日军的顽强,不仅出现在滇西战场上,太平洋岛屿上的那些守军,面对美军进攻,也是如此。
我曾见过这样一个报道,有个日本兵,奉命潜伏在菲律宾的一个岛上打游击,由于与上级失去联系,他一直坚持到1974年,比他的国家多打29年。后来有个日本探险家找到他,但他坚持要得到上级命令,探险家只得返回日本,找到29年前指挥他的一位少佐,这个日本兵才放下武器投降。
如今的腾冲什么样?
战后,腾冲的城墙与城门,一直没能修复。直到前些年,才把四座城门当中的北城门,重新建设起来。
下图是站在北城门上,看腾冲老城的主街。南面那座山,是来凤山,它的上面,也保存着战争遗迹,并能俯瞰腾冲全景。
进入北城门,有一段街道,也恢复成古色古香的模样。
与北城门相对应,是新建的文星楼,它处于腾冲城的中心位置。
过了文星楼300米,路东是孔庙。
过了孔庙,再往前走300多米,有条光华路,这条路大致上就是腾冲城南城墙的所在地。沿着光华路往西,走到霁虹街,它是西城墙的所在地。在霁虹街上,有座英国领事馆。
领事馆的墙壁上,弹痕累累,记录着当年那场惨烈的战斗。
回到光华路上,继续往西,快到玉都大酒店时,路北是腾冲博物馆,里面有一口钟。据介绍,当年有个日本兵躲在里面,靠钟壁上的小洞射击,给攻城部队带来麻烦。有个战士绕到后面,用木棍猛敲,生生把日本兵震得七窍流血,死了。
离开光华路,沿腾越路往南500米,是李根源故居。这位腾冲人的经历极为丰富,他是辛亥元老,参与过许多次革命运动,腾冲的国殇墓园,就是他倡导修建的。
过了李根源故居,再往南300米,是滇西抗战纪念馆,它的旁边,是国殇墓园。这俩地方,是腾冲最值得看的,我认为,每一位到腾冲的游客,都应该首先到这儿来一趟。
滇西许多地方,当时都修建了国殇墓园,其中,最出名的,是腾冲。我相信,再无动于衷的人,来到这里,也会感到震撼。
进门后,第一座建筑是忠烈祠。
忠烈祠东侧,是美军墓地,安葬着19位在滇西战役中牺牲的美国军人,其中包括纪录片《寻找少校》所讲述的少校梅姆瑞。
忠烈祠后身的小山上,是“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塔”。
以塔为中心,整个山坡分为6个区域,以师为单位,安葬着3346位烈士。
墓园建于1945年7月7日,文革期间被毁,1984年开始修复,几经周折,终于按照历史原貌,恢复了。
这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也许可以瞑目了。
在忠烈祠的侧后,是寸性奇将军的墓地。寸将军是腾冲人,在云南讲武堂毕业后,先是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而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官。1939年,他作为3军代理军长,率军在中条山阻击日军,获得胜利。到了1941年,日军又一次进攻中条山,寸将军左腿被炸断,无法行走,拔剑自杀,壮烈殉国。
2011年,国殇墓园从缅甸迎回19位远征军官兵的遗骸,在忠烈祠西侧建起独立的墓地。事实上,缅甸境内还有大量远征军的墓地,多数已经面目全非。
国殇墓园大门西侧,有个“倭冢”,148联队长藏重康美等4名日军军官葬于此处。
与国殇墓园一墙之隔,是滇西抗战纪念馆,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的纪念馆,设计水准很高,展品种类丰富,展示内容详实。
在滇西战役和缅北反攻过程中,不仅有整建制的美军参战,在远征军战斗序列中,还有一支4000人组成的美军顾问团,他们分配在各个部队,培训中国士兵,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先进的武器,在作战时,他们几乎都跟随一线部队,身处火线最前沿。纪念馆里,如实记录了这段历史。
抗战结束后,许多老兵退伍回家,但在随后的岁月中,有人遭到不公正的对待。如今,健在的老兵越来越少,纪念馆里,专门为他们留出一片空间。
对于老兵来说,这是精神上的慰藉,对于民族来说,这是对历史的尊重。
198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
在市区南侧的翡翠路上,有座纪念碑,纪念的是198师。该师在高黎贡和腾冲的战斗中,表现最为勇猛,伤亡超过6000人。师长叶佩高,自抗战爆发后,不管正面激战,还是苏南、皖南的游击战,都立下赫赫战功。1945年,为表彰叶将军的功绩,尽管他的54军并没有驻扎海南,民国政府还是委派他前往海南,接受日军投降。
有节气的读书人
离开腾冲市区,我往北走了53公里,到界头乡。因为,我想看看张问德先生写《答田岛书》的地方。
1942年,入侵滇西的日军在惠通桥被阻后,派出一支292人的部队,从龙陵进犯腾冲。龙云的儿子龙绳武、腾冲县长邱天培闻讯,迅速撤退,日军顺利占领腾冲。就在这时,曾经做过县长,但已退休在家的张问德先生,不顾61岁的高龄,在界头乡把县政府恢复起来。从此,张问德先生被称为“抗日县长”。
日军在腾冲的负责人叫田岛,他给张问德写了一封信,大意是,腾冲本来是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物产丰富的地方,可眼下变得民不聊生,这样不好,咱们最好见个面,坐在一起谈谈,把腾冲恢复成以前那样,让大家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张县长在回信中,驳斥了田岛偷梁换柱、混淆是非,他说:腾冲原本是西南第一乐园,平和且富裕,可日军来了以后,杀人、放火、抢掠,无恶不作。腾冲人民的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与,均属罪行”。
张县长喝令道: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你们立即全部返回东京。如果你们执迷不悟,继续在我们的国土上犯罪,终将有一天,你们会“屈服于我腾冲人民之前”。
这封信的落款也很有气势——大中华民国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
我是在2014年,第一次读到这封信的,立即产生一种振奋感。这封信写于1943年,我想,当时的国人们,尤其是生活在沦陷区的国人们,读到这封信所产生的振奋之情,肯定超过2014年的我。
该信后来被全国各大报刊转载,蒋介石为张问德题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
我国在历史上,没有乡政府、镇政府,更没有村委会,所以,县级干部就是最基层的官了。民国时,全国有成百上千的县长,张问德恐怕是最出名的。用今天的流行语来说,代表着正能量。
界头乡的“抗战政府”
出腾冲市区,一直往北,1个多小时,来到界头乡。乡不大,与穿镇而过的196县道毗邻的,是一条老街。
听说,张问德组织的抗战政府,就在这条街上。沿着老街走了一圈,老房子很多,不知道哪个是,四处询问,多数人都说不知道,最终,遇到一位长者,他告诉我,在派出所东侧、与派出所一巷之隔的小院就是。
院里有人居住,得到允许,走了进去。原来,该院始终是私宅,当年借给张问德开办抗战政府。
主人介绍,西侧这个看上去摇摇欲坠的二层楼,就是张问德当年居住的地方,《答田岛书》就是在这写的。
田岛与岛田的故事
写信给张问德的那个日本人,叫田岛。在电视剧《滇西1944》里,有个日本军人叫岛田,是龙陵行政班长官,他指挥下的日军情报机构“芒市一号”,数次破译我军密电,对我军威胁甚大,军统特工沈丽萍,以医生的身份为掩护,在龙陵与岛田斗智斗勇。岛田对沈丽萍的身份将信将疑,也许是为了验证,也许是为了表示征服,他决定娶沈丽萍为妻,但最终还是死在沈丽萍的枪口下。这个电视剧的情节虽然是杜撰的,可有些情节在历史上,或多或少能找到一些影子。
日军占领滇西后,确实派驻了行政班,对占领地实施管理。腾冲行政班本部的本部长叫田岛寿嗣。这位田岛与电视剧里的岛田有些相似,都很了解中国文化。他来到腾冲后,推行怀柔之策,试图笼络人心,为了与当地民众更为亲近,他娶了一位名叫蔡兰辉的腾冲女子,以腾冲女婿自居,这种做法引起日军上层不满,不久,田岛被调往缅甸,但蔡兰辉已经怀孕,在远征军攻克腾冲的前1天,也就是1945年9月13日,蔡兰辉生下了她与田岛的儿子。
蔡兰辉作为日军家属被俘,送往保山,婴儿被寄托给一户姓彭的人家,至今仍在腾冲。因为蔡兰辉并没有作恶,很快释放,远嫁它乡,再也没有回到腾冲。
又一位老兵去世了
从界头乡往回走,我稍微绕了一些路,以便经过江苴。因为,江苴附近有个陆家寨,在《父亲的战场》一书中,章东磐先生讲述了一位叫陆朝茂的老兵故事,读后很感动,我打算去拜访。
在农村找人很简单,挨家问就行,当我找到陆朝茂家,得知,老人已在2010年去世了。
老人的孙辈,陪着我来到墓前。墓距陆家不到2公里,位置很好,背后就是高黎贡山,南斋公房所在的垭口清晰可见。那条路,就是1944年远征军进攻腾冲时走的路。
刚才说到,原县长跑了,张问德把大家组织起来,号召年轻人参军,拿起枪保卫家园,陆朝茂就是在这时入的伍,成为中国远征军预备2师4团3营的士兵,完整地参加了腾冲攻坚战。1945年日本投降,陆朝茂复员回家。
幸运的是,陆朝茂后来没受罪,一辈子都很安稳。
戈叔亚先生曾采访过一位叫由国杉的老兵,在战斗中失去右眼和几根手指,媳妇、孩子嫌弃他,把他轰出家门,在街头摆了个修车摊。戈先生曾帮他找过几个看大门的工作,但人家听说他当过国军,说什么也不要,再往后,有热心人愿意资助老兵时,他已经去世了。
只有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才有可能从历史中总结教训、汲取经验,才能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中,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如果回避历史、修改历史,把历史变成工具,结果只能有一个:不断周而复始。
下篇游记预告:感受抗战之十二。
1944年,远征军在翻越高黎贡山时,遭遇顽强抵抗,由此被称为二战海拔最高的战场。我按照进军路线,徒步翻越高黎贡,随后,因为找不到车,又原路徒步返回——爬了两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