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旅游旺季,各景区热门打卡点排队拍照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在一些人气高的打卡地排队拍照,少则等待半小时,多则两三小时,有不少游客反映,这让原本轻松愉快的旅游体验大打折扣。为此,一些景区推出了限时拍照措施。有的限30秒,有的限1分钟,有的限5分钟。这些措施也引发了广泛热议,支持者称限时拍照可提升打卡点流通效率,缩短游客等待时间。但也有一些游客认为,限时拍照违背自由体验的初衷,尤其限制了摄影爱好者的创作。(据央视新闻报道)
图源网络
这一争议背后,是景区的两难。一边是游客“想好好拍照”的期待,另一边是“不能让排队游客堵成墙”的秩序要求。但细想便知,限时拍照是为了分好公共资源这块“蛋糕”。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景区调控拍照时间,本质是在落实这一规定,不能让一个人占着打卡点拍太久,几十乃至几百人在太阳下晒着等。
争议也说明了,可限时拍照,但不能简单一刀切。在限时基础上,采取进一步精细化的管理,或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也就是说,不要把秒表当成“万能钥匙”,而是根据客流、人群、用途的不同,把限时拍照拆成更精细的分类管理。
先看淡旺季的区别。旺季游客扎堆,热门打卡点若不限时,队伍就会排很长。这时限时1至2分钟,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拍”,总比“有人拍够了有人没拍到”要好。可到了淡季,在游客并不密集的情况下,还卡着几十秒的倒计时,就显得多此一举。
再看人群的差异。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要求景区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便利,限时拍照也该照着来。比如,对坐着轮椅的游客、拿着拐杖的老人,就该放宽拍照时间,甚至设优先通道;对带小孩的家庭,也该多等片刻,若孩子配合较慢,硬卡时间只会让家长更慌。热门打卡点给特殊群体留一点“弹性时间”,相信其他游客也会理解这份“人情味”。
更要分普通拍照和商业拍摄。现在不少人带着专业设备去景区拍写真、做直播,一占用场地就是半小时甚至更久,普通游客只能干等着。这里就得划清界限:普通游客拍纪念照,限时1至2分钟;商业拍摄得提前申请,按时间收费,还得限定非高峰时段。
有人说“限时就是剥夺自由”,可公共空间里的自由,从来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就像公园长椅不能一人占一天,旅游景区打卡点也不能一人占太久。每一位游客让渡几分钟的拖延停留,换来的是众人不用排长队的轻松,是大家都能拍到照片的公平。毕竟,旅游的本质是看风景,不是为了一张照片耗掉半天时光。那些没被镜头框住的清风、山间的雾霭、耳边的鸟鸣等,也是更珍贵的体验。
对景区来说,限时拍照不是权宜之计,是精细化管理的试金石。不要限于盯着秒表硬卡时间,而是要盯着游客的需求调整策略:旺季抓效率,淡季留温度;对普通人讲公平,对特殊群体讲关怀。这样的限时,才是有温度的服务。
旅游要的是“尽兴”,不是“较劲”。景区把限时拍照拓展为更精细化的管理,多一分灵活,少一分一刀切,游客才能在镜头里看见美景,在体验里感受到舒心。这才是景区管理该有的样子。
文丨余明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