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中央民族大学获悉,中央民族大学“青语铸梦”专项服务队用3D技术复原了消失近百年的北京“五族共和亭”。北京“五族共和亭”曾是宣扬“五族共和”理念的重要载体,承载着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的珍贵记忆,是培育现代中华民族意识的历史见证。
由于当时时局动荡,承载着近代中华民族自觉的珍贵记忆的北京“五族共和亭”早已坍毁。在国家“十四五”重大文化工程——《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编纂中,中央民族大学团队发现了这一历史印记。为讲好这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故事,学校团委与历史文化学院联合组建了一支融合历史、美术设计、数字技术等多学科的实践团队。通过技术手段复现共和亭,让这段历史实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悟”。
复原工作充满挑战,首要任务是精确定位原址。经过多次线下沟通,团队最终与地坛公园管理处达成深度合作,联合公园建立地坛史料共享机制。团队成员们翻阅民国游记、指南、手札、旧报刊,仔细查阅模糊的历史地图,又一次次往返于校园与地坛公园之间,带着图纸在地坛公园反复踏勘、测量、比对。
如何让这座消失的建筑跨越时空重现其历史风貌?为此,实践团启动了数字复原工程。美术学院2022级本科生毛富邦谈到3D建模中遇到的困难:“还原建模追求‘修旧如旧’,但可参考的史料图片有限,细节还原是最大难点。”
团队结合相关史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推测这座民国初期的共和亭在形制上可能延续了清代官式建筑的基本风格,同时适应时代变迁,对斗拱等复杂结构进行了简化处理。这一风格定位为精准的数字复原提供了关键依据,当这座象征着民族团结的五角亭最终在屏幕上巍然“立”起时,团队成员们由衷地欢呼,这既是对精诚协作、攻坚克难所获成果的庆祝,也是对跨越时空的工匠精神的致敬。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胡克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