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被誉为西北蚕桑第一大县,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鎏金铜蚕就出土于石泉县池河镇。近年来,石泉县依托悠久的蚕桑文化底蕴,打造“鎏金铜蚕”文化符号和形象IP,推动文旅、产业、消费等多业态多场景深度融合,让“鎏金铜蚕”这一文化品牌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逐渐“活”起来、“潮”起来。
在石泉县池河镇金蚕之乡展览馆,围绕蚕桑产业展出的各类实物、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石泉县悠久的兴桑养蚕历史。该展览馆占地520平方米,馆内设有1个序厅和4个展览厅,分别从丝路之源、金蚕之乡、人文池河、丝路名镇等方面,通过“实物+文献+科技”的多元展示方式,让前来参观的游客深入了解鎏金铜蚕的前世今生及池河流域蚕桑产业发展历程,成为研学旅行、增长见识的热门打卡地。
研学学生 代宁彤: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过蚕桑文化,这次来到这里,亲眼看到了这么多和蚕桑有关的展品,感觉特别震撼,我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还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热爱。
在深入挖掘“鎏金铜蚕”文化的基础上,石泉县将“鎏金铜蚕”文化元素融入到文创产品中,从精美的鎏金铜蚕摆件、实用的文具,到时尚的饰品、可爱的毛绒玩具等,每一件都能找到鎏金铜蚕文化元素的影子,兼具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的文创产品,不仅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成为展示石泉、推介石泉的重要载体。
成都游客 高先生:蚕丝被的做工都还是非常精巧,价格也还是比较合理,因为你们这边适合养蚕,做出来的产品肯定是品质一定是有保证的。
成都游客 陈女士:来到了今天的这个蚕乡,看到这么多的这个蚕丝制品,花色啦,那个质量啦都很好。满心欢喜,想的是自己留一件,想着给朋友们也带一件。
石泉县池河镇鎏金铜蚕文创产品展销中心负责人 谭可菊:鎏金铜蚕的文创产品开发出来,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收入,带动我们的旅游发展。
现在,依托“鎏金铜蚕”文化品牌,石泉县打造了以展示体验蚕桑文化为核心的醉美桑海3A级景区,组建了文创产业联盟,开发出文创产品80余款,“鎏金铜蚕”文化品牌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区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石泉县池河镇党委宣传委员 刘垚: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打造“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品牌不动摇,持续完善文旅设施,提升金蚕小镇文化品位,深度开发研学、康养等多元业态,拓展旅游产业链。同时,加强宣传推广,策划更多产品推介活动,扩大“鎏金铜蚕”IP品牌影响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池河镇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石泉县农耕文化、蚕桑文化的重要见证,鎏金铜蚕也是广大石泉儿女奉献、奋斗、爱国的重要象征,为石泉人民提供着不竭的精神力量。在石泉县文联,以蚕桑为主题的小品《孙大炮养蚕》正在紧张排练中,这出小品讲述了石泉县兴桑养蚕的悠久历史,主角在养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难题以及以科技推动现代蚕桑产业发展的历程,演员们通过反复排练、不断推敲台词、动作,力争将这出小品打磨得更精细。
小品《孙大炮养蚕》编剧 杨发宝:我们石泉县正在打造“鎏金铜蚕·丝路之源”文化品牌,因此我想动点脑筋写这么一个小品,同时我也想把这蚕桑文化推向全省,推向全国乃至推向世界。我们当然还有很多蚕桑文化的系列(文艺节目),我们的诗歌朗诵、小品、快板等等。
近年来,石泉县精心打造“鎏金铜蚕”文化IP,通过建设展览馆、开发文创产品、举办文化活动等多种方式,先后打造了金蚕小镇、鎏金铜蚕博物馆、蚕桑文化产业园,成功创建明星村醉美桑海3A级景区,创作推出鎏金铜蚕系列主题歌曲和“丝路之源•十美石泉”情景剧,使“鎏金铜蚕”文化IP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已成为推动石泉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石泉融媒记者:王琪
初审:张哓伟
复审:冯涛
终审:陈倩雯
监制:贾自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