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至8月23日,由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指导,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文化馆文旅志愿服务培训基地主办的“志愿全运,文化广州”——“南精灵”青少年导赏志愿服务活动圆满举行。经过严格选拔和专业培训,32名优秀的青少年志愿者脱颖而出,累计完成16场次导赏服务,服务游客近万人次。其中,广府园正门、翰墨园断桥等点位因小志愿者的趣味讲解成为热门打卡点。
在广府园双廊,刚满六岁的罗羽晞用充满童真的比喻讲解岭南建筑智慧:“桥这边是现代,瓦顶那边是古代,它们正在说悄悄话呢!”“这座双廊就像会捉迷藏的隧道!”这种将专业建筑知识转化为儿童语言的“文化翻译”,正是“南精灵”导赏志愿服务的特色所在。
“当六岁的孩子踮脚指着双廊说这是‘捉迷藏的隧道’,当他们用‘岭南大猫的耳朵’解释镬耳屋——文化的传承,便在这一代代童真的解读中鲜活起来。”广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志愿者们的创意解读让80%的游客主动延长了参观时间,原本走马观花的游览变成了沉浸式体验。
作为广州市文化馆的“门面担当”,广府园正门凭借镬耳山墙、灰塑等岭南元素吸引众多游客驻足,小导赏员以“会呼吸的墙壁”“立体年画”等生动比喻解读建筑奥秘,令游客平均停留超过10分钟。
三大园区各具特色:广府园展现“活的建筑智慧”,从冷巷的“自然空调”到双廊的“空间魔术”;翰墨园主打“古今对话”,以玻璃断桥演绎山水意境;广绣园则用龙船脊等元素解锁“非遗密码”,让游客在移步换景中多维度感受广府文化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心阁一楼,新疆疏附县民族乐器展迎来闭展倒计时(展期至8月31日),粤语小导赏员用清脆的乡音讲述帕米尔高原的音乐故事,让广府文化与新疆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
馆方介绍,为提升小导赏员的专业素养,广州市文化馆文旅志愿服务培训基地采用“专业+趣味”双语培训模式,特邀学者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青少年易懂的表达。考核环节实行普通话与粤语分组机制,每组由三位评审从文化知识、表达流畅度、互动感染力等维度综合评分,再通过现场模拟问答考验应变能力,最终经评审合议确定通过名单,确保每位“南精灵”都具备出色的导赏能力。
这个夏天,32位“南精灵”用清澈童声和独特视角,让沉睡的建筑“开口说话”,让厚重的历史“轻盈起舞”。他们不仅是广府文化的传播者,更用纯真语言为岭南文脉注入了新活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周存 通讯员 陈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