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行旅随笔▪北欧的中国风
▓ 王长才
北欧行旅近二月,行走中每与故乡文化生活气息相遇,便生出亲切感。那一日去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站即遇“熊猫餐馆”,便将异国之都第一餐安排于此。热情迎客的服务员,餐桌上谈笑风生的食客都是故乡人,令人有置身江北明发广场某餐馆的悦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竟然遇到牛肉拉面馆和北京餐馆,都是国内小馆的面貌,食客却不乏金发碧眼的北欧人。而中国人开在哥德堡的超市或便利店,更让寻找中式食材的人们得到便利。我的驻地附近有一家名叫“鸿发”的超市,进入购物时便会想起我的一位名叫“鸿发”的老同事,和他的先生我的师长张祖藩老师。这正应了《韩非子》所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人不远万里将美食送到北欧,留给异邦的不只是美食美味。
乾隆二年(1737年),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首航中国广州。从这时起中国与瑞典就通关了,中国历史文化由此传入瑞典,渐次广布北欧各地。瑞典梦岛城市博物馆陈列的那张清末时期中国一家人的“全家福”,也证明中国人及其生活习惯也随之进入北欧。故在哥德堡二手店邂逅中国“百寿”提壶、在马尔默博物馆邂逅中国商代青铜鼎、在奥斯陆民俗博物馆邂逅中国斗彩“喜鹊富贵”提壶和玻璃鼻烟壶,也不足奇。
堪称奇遇的是,在哥德堡中央车站广场有一组无名雕塑:三个男人端坐,各自伸手捂住自己的眼、耳、和口。一见便想起中国人常见的“三不”雕塑:或人或猴捂住自己的耳、眼、口。这是演绎孔夫子对他的弟子颜渊回答修身之法,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通过约束外在行为,达成内在道德提升,形成由外而内的修养路径。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说教”,是也非也臧否两千多年。而瑞典人完整再造这组雕塑,并高置于城市要津,不应是仅取其谐趣之相吧。
前日去哥德堡罗斯卡设计与工艺美术博物馆,参观“灵感东亚”文物展,在异国感受中国风。展览分中国与日本两个单元,我在异国饱览中国历史文化珍品,收获与在北京故宫和金陵南博相异的感觉。
“灵感东亚”中国单元所见,多为该馆于1900年组织随同哥德堡号海轮前往中国的“购买”。意在“创造一个永恒且鼓舞人心的中国古代物品收藏”(引自展览介绍文)。从商代青铜鼎到清末丝绸、金玉瓷等器具,馆方以此探求东方文明在古代器物“设计”理念的历史呈现轨迹,以印证“设计”的办馆定位。当然,也为中国文物惜别国门且永无归期提供一个遗恨摹本。
“东亚灵感”展中国单元的收官,是一幅中国现代书画大师李可染的书法条幅《杜牧诗·山行》。从策展论,此举出题了。但可染先生是我崇敬的艺术大师,他的墨宝亦是难得吹到北欧的艺术清风。此时此地沐中国艺术清风,欣甚。
2025.8.25 夜
于瑞典哥德堡托斯兰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