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武昌·长江文化”文旅融合阅读系列推广活动激活文脉传承
当《满江红》的激昂吟诵回荡在蛇山之上,当 “还我河山” 的石刻在小读者指尖下浮现历史的厚重,一场跨越千年的英雄对话正在黄鹤楼畔温情上演。8 月 26 日,由武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昌区图书馆承办,武昌区旅游质量监督站、武汉市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支持的“走读武昌·长江文化”文旅融合阅读系列推广活动如期启程,此次活动带领小读者走进黄鹤楼公园,以脚步丈量历史长卷,以心灵对话古今英雄,在沉浸式体验中解码武昌文脉里的英雄基因,让家国情怀在互动传承中悄然生长。
忠勇为骨:在遗迹探访中触摸英雄温度
岳飞铜雕前,8 米高的塑像定格了将军扶鞍勒马的忧愤神态,战马似欲腾跃的姿态仿佛要冲破时光的帷幕。小读者们凝视着雕塑旁 “还我河山” 的手迹石刻,在志愿者老师的讲述中知晓 “武昌古城” 因岳家军得名的渊源。当全体小读者以 “怒发冲冠” 的音量齐诵《满江红》,词句间的壮志与岳飞四次北伐的历史图景重叠 ,他们在纪念馆内对照地图勾勒北伐路线,圈出岳家军大本营,一枚枚 “忠之章”“勇之章” 的集齐,不仅是任务的完成,更是对 “精忠报国” 精神最生动的诠释。“每一笔‘还我河山’的镌刻,都是英雄对家国最深情的承诺。” 有小读者在走读手册上认真写道。在这里,岳飞的 “忠勇” 不再是课本里的文字,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精神图腾。
文脉为络:在诗画光影中浸润家国情怀
四季牌坊下,青灰色的徽式建筑镌刻着 “烟绕鹤楼”“红叶林笼” 的诗句,小读者们手持《走读武昌》手册,将 “荷风送香” 与夏坊相连,把 “竹露滴清” 归到冬坊 ,在文字与季节的对话里,黄鹤楼的四季美景成了理解 “江山如画” 的鲜活注脚。白云阁上,《历代黄鹤楼图》红木巨屏铺展千年变迁,望远镜里的飞檐斗拱诉说着楚地建筑的匠心,而 “黄鹤一去不复返” 的诗句与 “一桥飞架南北” 的现实碰撞,让小读者们读懂了,文脉的传承,既要回望历史,更要观照当下。
搁笔亭前的 “飞花令” 格外热闹,五人一组的小读者们吟诵着 “故人西辞黄鹤楼”“长江万里情”,胜者获得的 “小诗人” 勋章与 “智之章” 相映成趣。九九归鹤图浮雕前,“99 只仙鹤为何少一只” 的追问,引发出对 “仙人乘鹤” 传说的热议 —— 从辛氏夫妇的善举到 “仙鹤仁心” 的解读,“仁之章” 的背后,是对 “家国情怀始于善意” 的深刻领悟。
传承为任:让文脉基因成为成长养分
“蛇山苍苍,长江泱泱,英雄的故事从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流淌在血脉里的力量。”从岳飞亭的楹联到毛泽东词亭的豪迈,从牌坊纹样的象征到诗词里的山河志,每一处探访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每一项任务都是一次价值观的塑造。
当小读者们集齐 “忠、勇、仁、智” 四枚令牌,黄鹤楼的飞檐在阳光下闪耀。这场文旅融合的实践,不仅让大家系统认知了武昌文脉中英雄精神与文化传承的共生关系,更以 “润物细无声” 的方式,让 “家国情怀” 从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知、可践行的成长养分。
活动结束后,不少家长表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到了历史知识,培养了爱国精神。武昌区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文脉传承”与“精神培育”的社会功能,以“走读武昌”文旅融合阅读系列推广活动为纽带,走进更多文旅地标,解锁更多文化密码,搭建融合的阅读平台,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成为文脉的守护者与传承者。(通讯员:严晓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