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冒青烟的塔吗?
这座唐塔藏着华夏独一份的奇观,塔身曾吞吐青烟数日,如天地间一柱活香,它就是运城市新绛县龙兴寺宝塔。

据新绛县志记载,龙兴宝塔曾在光绪元年、1937年、1971年、1976年、1993年六次冒烟,还上过当时的新闻,究其原因还有待科学考证。
很多人慕名前来龙兴寺,想要登塔窥探这份神秘,都遇到了封闭进不了的情况,好消息是,已经重新开放登塔,只需预约即可。

这座集唐代建塔、元代建筑、宋金彩塑、唐代碑刻、宋代墓葬于一体的国保单位龙兴寺,绝对是性价比拉满。(关于新绛县游玩攻略早先已出过,如懒得翻找文末有链接可直接查看)
历史沿革
龙兴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因供奉碧落天尊像而得名。
唐高宗咸享元年(公元670),改称龙兴寺。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灭佛,寺院大部被毁,唯龙兴塔幸存。宋时,宋太祖赵匡胤曾寓居于此,一度将寺改为“龙兴宫”,后由僧人恢复为佛寺,称龙兴寺。清代乾隆年间多次重修,尤以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或四十九年(1784年)塔身重修并增高为十三层,形成今日格局。
如今,龙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龙兴寺中轴对称布局,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108级台阶、碧落碑、大雄宝殿、东西配殿、龙兴宝塔及宋金古墓。其中尤以碧落碑、大雄宝殿内的宋金泥彩塑和多次腾烟的神秘宝塔最为出名。

大雄宝殿现存为元代遗构,具有典型元代建筑风格,内存宋金彩塑7尊;碧落碑为国家一级文物书法珍品;塔东南台阶下有1996年搬迁的宋金砖室墓两座。
✨寺内必看三宝:龙兴塔、碧落碑、宋金古墓砖雕。

龙兴寺塔
始建于唐代,唐贞观年间原为八级楼阁式砖塔,清乾隆年间坍塌重修后增至十三层,外皮包以青砖增至十三级。高43.7米,八角十三级楼阁式砖塔,八面飞檐,檐角系着铃铛。
塔内中空设木梯可攀爬至塔顶。此塔为绛州古城的独特标志,故亦称“绛州宝塔”。

“塔顶腾烟”现象曾多次出现,少则持续数十分钟多则长达数日,民间视为吉兆,科学成因至今未解,推测或与昆虫群飞、气象条件有关。
塔基深处的地脉至今躁动,每逢阴雨,那些被封印了7个世纪的水汽仍会从砖缝里渗出,把整座塔变成一支向天空写信的湿毛笔。

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新绛县全景,欣赏不远处同样高大的中国四大哥特教堂之一的新绛天主教堂。夜间亮灯后宝塔呈金色,景色独特。

碧落碑
进入龙兴寺,拾阶而上,即可看到一座宝塔下,绿树掩映中一座琉璃六角亭,亭下一通唐碑。
全称《李元嘉四子为母造像碑》 ,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在位33年,改了14个年号),韩王李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谌为纪念其亡母房氏(房玄龄之女)而立,共630字。碑文内容为祈愿母亲灵魂“栖魂碧落”(升入仙境),故称“碧落碑”。

该碑唐初便立于碧落观,明清藏于衙门,新中国成立后移回原处。
这通碑最奇特之处,是用非常规小篆笔法写的古文字,这在全国仅此一例,因而影响巨大。因其笔法工整,书写特异,布局严谨,被誉为“碧落碑体”。背面是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以楷书所作释文。
碧落碑是国家一级文物,古代书法艺术瑰宝,被篆书家奉为金科玉律,素有“天下篆刻奇文”之称。

宋金墓
龙兴塔前有一块牌子,上写“宋金古墓”,旁边有一入口,可下地宫,但须另外购票。
宋金墓分为两部分,这两座墓葬并非原址留存,而是从新绛县其他地区迁移保护而来。一是1995年发现于泽掌镇北苏村的金代单室仿木结构砖雕墓,二是1996年发现于万安镇杜庄的宋代仿木结构砖雕墓。1996年发掘后整体搬迁至此,按照旧制安放在宝塔脚下。
马村砖雕墓里的“妇人启门”,跟这里的颇为相似,一妇人半启门扉,象征通往另一个世界。

注意,塔内楼梯又陡又窄,出于游客人身安全和文物保护方面考虑,每天限流100人,8点到下午5点50分开放。

游新绛
提起新绛,你最先想到什么?是绛州铜火锅,还是那历经千年的绛州古城?
你绝对想象不到,一个不到60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竟然藏着16处国保和5项国家级非遗,其中的90%还免费。在这里,你可以免费看“最美渡海观音”,可以免费看明代巨幅壁画佳作,5元爬唐塔3元下宋金古墓,不到50就能炫一顿全是酥肉的铜火锅~
点击查看新绛游玩详细攻略,宝藏小城新绛 | 这里可不止有绛州铜火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