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网】
秦岭巴山之间,一道峡谷浓缩三千年交通史诗。广元明月峡内,七条道路在垂直崖壁上交错叠压:先秦栈道的木桩孔眼尚存石壁,金牛驿道的车辙深印青石,嘉陵水道纤绳磨出的凹痕犹在,而西成高铁的银色轨道已与京昆高速的黑色缎带并行穿越峡谷。这处被称为“中国天然交通历史博物馆”的狭长地带,正是一座立体交通编年史。
李白《蜀道难》的喟叹穿越时空,崖壁上密布的凿痕却作出铿锵回应——“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秦代“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工程奇迹,抗战时期川陕公路的血脉奔流,成昆铁路在筑路禁区创造的13项世界之最,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遇山开路的勇毅。这些深深镌刻在蜀道肌理中的印记,见证着人类突破地理禁锢的永恒渴望。
新时代的蜀道正在重写时空定义。宜万铁路在“软豆腐”地质上筑就钢铁通途,川藏铁路向世界屋脊持续延伸。数字更为震撼:近十年四川综合交通建设投资达3.5万亿元,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成渝中欧班列开行超3.6万列,18座机场构成全国第三大空中枢纽。曾经的“难于上青天”,已化作“天堑变通途”的立体交通网。
这条演进之路远超交通范畴。中欧班列的铁轨串联起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长江黄金水道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同频共振。蜀道已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通道,在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中扮演着“开路先锋”的关键角色。
蜀道故事的深层脉络,藏在翠云廊1.2万余株古柏的年轮里。自明代“交树交印”的官制(官员离任需清点古树移交)到现代林长制,这些跨越千年的生命见证着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赓续。正如学者蔡东洲所言,蜀道是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样本——它既包含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软智慧。
当高铁列车以350公里时速驶过古栈道上空,时空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从“蜀道难”到“蜀道畅”,这条道路测量着民生温度,标定着开放广度,拓展着协同深度,更蕴藏着文明传承的厚度。千年咏叹终成时代新歌,蜀道传奇继续在中华大地上蜿蜒书写。(周琦)
编辑:钱江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