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小螃蟹!”多云的天气里,微风拂过滩涂,来自沈阳的孙女士正牵着孩子的手,追着一只小螃蟹。原本只是来营口探亲,想着顺路到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打个卡就走”,结果母子俩从清晨待到了中午。“这地方太美了,让人心情舒畅,来了就不想走。”孙女士笑着说,脚边的翅碱蓬红得透亮,身后的芦苇荡绿得醉人,风过时,红浪绿波交替翻涌,像是大自然铺开了一幅流动的油画。
这片让人挪不动脚的海岸,曾是另一番模样。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西临辽东湾,原本的岸线被养殖围堰切割得支离破碎,滩涂植被退化,淤泥和废弃网具随处可见。“那时别说游客了,连海鸟都少见。”盖州市北海服务中心主任冯源指着一张老照片,画面里的滩涂光秃秃的,与眼前的生机盎然判若两地。2020年,投资2409万元的生态修复项目正式启动,退养还滩454亩,修复滨海湿地70.38公顷,整治修复岸线2124米——一场“还海于民”的行动就此展开。
沿着公园的路继续往前走,冯源在沙滩上抓起一把沙子,指尖的纹路里沾着湿润的海泥:“我们用的是‘三无’疗法——不投外来物种、不搞硬化工程、不抛废弃土渣。”公园内的海蚀地貌大约形成于18亿年前,项目实施时充分考虑当地独特的地质生态,特意保留了海岸的自然肌理,砂质岸线踩上去松软舒适,既不破坏生态平衡,又让游客能稳稳地亲近海水。
558米侵蚀岸线用天然石块防护,这些错落有致的石块不仅能抗风浪,而且成了鱼、蟹等海洋生物的“避难所”,同时还与海天相接,形成一道独特的天然景观。滩涂上补种的翅碱蓬和芦苇,全是本地原生物种,如今已连成一片红绿相间的生态毯,比原计划多修复了2.38公顷湿地,岸线也向外延伸了424米。
孙女士的孩子趴在礁石上,好奇地看水里的小鱼穿梭。“以前带他去海边,看到的要么是水泥堤坝,要么是圈起来的浴场。”她指着远处一群赶海的人说,“这儿能摸螃蟹、看红草,孩子说像‘在大海的教室里上课’。”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负责人介绍,修复后的公园年接待量比项目实施前翻了一番,昔日的养殖滩涂,成了远近闻名的“亲子打卡地”。
生态账本上,还有更亮眼的数字。冯源翻开监测记录:碱蓬株数自然恢复至修复第一年的3倍以上,平均覆盖度由50%增至80%以上;越冬水鸟数量达近万只;底栖生物增殖投放区域的沙蚕生物量平均增长175%,非投放区平均增长25%。“你看沙丘上的植被,既能固沙防侵蚀,也成了候鸟的歇脚点。”他指着一片结着浆果的灌丛,几只海鸟正啄食果子,“生态好了,抗灾能力也强了,去年台风‘格美’过境,这片岸线没受损坏。”
准备离开时,孙女士帮孩子把“战利品”——几只小螃蟹放回大海。“改天还来!”孩子挥着沾满细沙的小手喊道。恰在此时,云层渐渐散开,一缕缕阳光挣脱束缚,斜洒在滩涂上。远处古船前的打卡地,几个年轻人迎着光亮,对着大海拍照,笑声混着海浪声飘散。
“最好的修复,应是让人与自然重新‘约会’。”冯源望着远处翻飞的水鸟,翅碱蓬的红与芦苇的绿在风里轻轻相拥。这片重生的海岸,正用潮起潮落的自然韵律,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赵晓光、陈雨、张晟南
文字编辑:王中建
新媒体编辑:曲冰洁

i自然全媒体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i自然全媒体
i自然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电话:010-68047618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