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沙,你可见一片被潮汐亲吻的土地:碧水蜿蜒如绸带,芦苇丛中是白鹭优雅的踱步,苍翠的红树林根系如巨掌般牢牢抓住滩涂,小鱼小虾在根须迷宫间穿梭……这里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更是都市人离开车水马龙的喧嚣后,触手可及的“水陆秘境”。
一起走进湿地与红树林的生态世界,探寻广州南沙这片“湿地之城”的守护密码。
水陆之间的生态秘境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六米的海域,但是水田以及用于养殖的人工水域和滩涂除外。简单说,就是水与陆交界的生态过渡带,它能蓄洪防旱、净化水质,更是滋养着全球40%以上的物种。
在南沙,既有珠江口咸淡水交汇的红树林湿地,也有绵延的滩涂湿地,构成粤港澳大湾区至关重要的生态屏障。
根据最新国土变更调查,南沙区拥有湿地面积约4.65平方公里,南沙的湿地类型包括红树林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和沼泽草地四类,其中红树林地占45%。
南沙的湿地广泛分布,狮子洋、蕉门、小虎沥等各大水道沿岸,湿地绵延,并形成了南沙湿地、大角山海滨公园、坦头村、蕉西水闸等区域成片的红树林区,让我们在喧嚣的都市中也能观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
南沙现状湿地分布图。
红树林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并非是红色的树林,而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类特殊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被誉为“造陆先锋”,它们为何能“种”出土地呢?那是因为其发达的根系能减缓水流,促使泥沙沉降淤积,每年可自然向海岸线延伸数米。它们拥有令人惊叹的生存智慧:
胎生苗:红树林以独特的“胎生”繁殖,充分彰显了在盐碱滩涂的生存智慧,即种子在母树上就长成幼苗(胚轴),成熟后坠落泥滩,瞬间扎根;
泌盐系统:叶片能将海水中的盐分析出,形成晶莹的盐晶;
支柱根与呼吸根:纵横交错的根系抗风浪、固泥沙、促淤造陆,被誉为“海岸卫士”。
红树林“胎生”。
红树林支柱根。
南沙的红树林以人工种植林为主,天然红树林面积较小,坦头村红树林是广州市面积最大的成片天然红树林;南沙红树物种以无瓣海桑、桐花树、水黄皮、秋茄等为主。
南沙红树林主要物种。
守护“地球之肾”
湿地资源珍贵且脆弱,目前,我国将湿地划分为国家重要湿地、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三级,其中将重要湿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
国家重要湿地:严格保护,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
省级重要湿地:限制开发活动,优先生态修复;
一般湿地:禁止擅自占用或改变用途,需符合地方保护规划。
原则上来说,湿地要以保护为主,尤其是对红树林实施特殊保护。
红树林特别保护:禁止砍伐、采挖;新造修复红树林须符合省级规划(广东目标2025年新增红树林5500公顷);
占补平衡:除因防洪、航道、港口或者其他水工程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及蓄滞洪区内的湿地外,经依法批准占用重要湿地的单位应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恢复或者重建与所占用湿地面积和质量相当的湿地;
湿地活动“正负清单”:湿地范围内仅允许开展生态保育、科研监测、适度生态旅游等兼容活动。
允许:观鸟科普、环境教育、生态养殖(如蚝排)、非机动船巡游;
禁止:房地产开发、工业排污、围填海、滥捕水生生物、破坏植被。
南沙湿地:在候鸟天堂诗意栖居
全球有9条主要候鸟迁飞通道,其中4条经过中国。南沙湿地正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重要节点。年栖息候鸟10万余只,监测鸟类200多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5种,30余种省级保护动物,规模和种群数量已达国际重要候鸟区标准,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中国候鸟迁飞通道示意图(来源:《候鸟迁飞通道保护修复中国行动计划(2024—2030 年)》)。
南沙湿地位于十八涌和十九涌之间,面积约1万亩,每年冬季,数万只黑脸琵鹭、白琵鹭、反嘴鹬等珍禽在此停歇,形成“鸟浪蔽日”的奇观,被生态摄影师称为“南沙最美瞬间”。南沙湿地内的红树林成带状分布,木栈道穿行其间,被誉为“广州观鸟第一站”。
南沙湿地航拍图。
南沙湿地主要鸟类资源。
共赴“湿”和远方的约定
在南沙,共赴“湿”和远方的约定,已经成为保护湿地和红树林行动共识。
湿地之眼:利用遥感+AI识别侵占湿地行为,卫星遥感每季度扫描湿地变化,AI自动识别侵占、排污等行为,处置效率提升70%;
多方协同:广州首次设立红树林长,渔民转型湿地护林员,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与监测;高校共建红树林实验室;打造“区财政主导+中央省市三级协同”多层级资金保障,截至2024年,以区级和省级财政资金完成红树林营造43.3公顷、红树林修复161.14公顷,提前1年圆满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政策创新:为198.18公顷红树林提供951万元综合风险保障,推出广州首单红树林蓝碳生态保护保险,促进实现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
湿地的价值,远超一片风景。它们净化着城市的呼吸,守护着海岸线的安宁,托举起候鸟跨越万里的迁徙史诗。
2011年,南沙“湿地唱晚”首度跻身“羊城八景”,2025年,“南沙旭日”以磅礴之势再度入选,南沙湿地仍位列其中。如今这一切,皆源于南沙坚定的守候。
红树林修复与营造。
这个周末,不妨骑上单车,沿南沙慧谷超级堤漫游;或在万顷沙静候一场“落霞与孤鹜齐飞”。当指尖拂过红树林坚韧的根须,你会听见潮汐的密语:守护每一寸湿地,既是守护远方的候鸟,也是守护人类与自然共生的未来。
政策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
广东省湿地保护条例
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
编者按
2025年3月,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州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即日起,“总规微课堂”系列科普栏目正式上线!告别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复杂图纸,化繁为简,通过聚焦公众关心的热点,深度解读15个总规“关键词”,轻松读懂南沙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撰文:余妍玲
供稿: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作者】 余妍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