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8月底了,天气仍然是酷暑难当、炎热之极。我和夫人难得有个空闲,就去了皖南的大山里面,意欲避避暑、洗洗肺。
去牯牛降“四叠瀑布”的路上,峡谷里有一个无名的亭子,供游人息脚,老谭就在这里卖些自己的野茶、铁皮石斛和灵芝等,六角亭的一面座椅上摆满了他的物品。
老谭年过60,个子不高,头发稀疏但面色红润,眼神有些浑浊但透露出诚恳。初次见到老谭,看到他面部干净,眼神纯净,衣服虽然破旧,但整洁如洗,感觉他是一个自律靠谱的人。能感受到他身上体现出大山里人的淳朴木讷,还有些许生意人的灵活狡捷。
看见老谭穿的衣服的人,头脑里都会立马冒出“百衲衣”的概念。这件长袖衣服,十几块布片缝补在上,大小没有规则,色泽也有较大差异,但都连成一片。上衣是这样的,裤子上也是这样的,这就是牯牛降老谭穿的衣服。
见到有人来,老谭就定定地盯着看,露出浅浅的笑容,手上拎起一袋茶叶或者一瓶铁皮石斛,也不说话,也不吆喝,似乎在选择销售对象,就这样等待游人走上前去,许多人直接无视而过。总有几个人会停下来,仔细地看看老谭手上的物品,老谭便认真仔细地回答,语速不疾不徐,声调轻柔,给人以自信笃定的感觉。遇到有人质疑他的茶叶是否是野生的时候,老谭很是诚恳地又拿出一袋颜色青绿一些的茶叶,对比着给人家看,然后逐一解释它们之间的不同,以及价格差异。介绍完之后,就这样定定地看着对方,眼神沉淀干净,神态信然自若,信与不信就是对方的事了,买和不买好像都没有很大的关系了。
听老谭说,他家在背面的大山上,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此地,就有人又提出了质疑:在这么陡峭的山崖上行走,非一般人所为,就他这个身板,很令人怀疑。老谭一震,像是被电了一下,神情立马严肃起来,放下茶叶,快步走到崖壁下,几步就窜了上去,很快就没了人影。在一众人惊讶的目光注视下,老谭又从不远之处的另一个崖壁裂缝中攀爬下来,手抓脚踩扎实沉稳,一步一顿很是有一些节奏感,不高的身躯,稳稳地上下往来。一阵掌声之中,老谭很是得意地举起手上顺道采来的一株“黄精”,轻声地介绍起来,刚才的不快已经一扫而光。
经过这一番操作和介绍,许多游人纷纷购买老谭带来的物品,于是老谭嘿嘿地笑了,脸上有了一些红晕,眉毛上扬,眼睛发亮。这时候的老谭,给我的印象是:朴实干练、勤奋努力。
中午回到民宿时,和老板聊到此事。老板随意地说:“他呀,可不简单,是我们这个地方最早学会做生意的人。这个人之前是住在大山里的,但现在已经搬到山下镇上来了。他很有商业头脑,为人精明的很,十多年前就和一个大老板合伙,利用他家的两块宅基地盖起了一个大的民宿楼,还开起了镇上第一辆拖拉机,可谓是‘致富带头人’。只是老谭的妻子有些懒惰,家里有痴呆之人,担子全由老谭一人承担。但是,你可怜他,可能他比你还有钱。”我有些诧异,老板口述中精明且富有的老谭和我见到的衣衫褴褛有些木讷的老谭大相径庭,反差这么大,使我一时有些惊愕,难以消化。
第二天,我又去了老谭所在的那个亭子,坐下来和老谭聊了一聊。我问了老谭的情况,老谭低下头来,神色有些沮丧,慢慢道来:老谭的父亲是山上的一个老猎户,而母亲却是有些智障,生了两儿两女,就是老谭和他的大姐二姐以及小弟。大姐小弟也是智障,二姐轻微一些,已经嫁人。老谭没有什么文化,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山上打猎。老谭的祖母活到103岁,是当地的一个传奇,每每都会被导游和旅行社说成是当地环境好能够颐养康寿的佐证。老谭说到这里的时候,挺了挺胸,昂起了头,自然地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老谭的父亲是山上有名的猎人,上山下崖如履平地,曾经一个人打死过熊瞎子,猎杀几百斤的野猪更不在话下,但却在60岁的时候不幸从山崖上摔亡。
现在母亲、大姐和小弟,都跟着老谭生活。之前在山上,打猎种地采山货,能够勉强过日子。因为防止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政府让山上居民搬下山来,在镇上给每户划了一片宅基地。
老谭也没有什么其他的技能,还能爬山越岭,靠着采一些山上的野茶野果,在景区里变卖后买些米面肉食,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当然老谭的头脑还是有一点灵活的,他知道人们都富有同情心,于是他就穿上了“百衲衣”以博取同情,更多的是想说明自己山货的货真价实。
有一天,老谭遇到了一个做旅游生意的老板,他的客户都喜欢皖南山区的风景,老板就想着在轱牛降景区附近建民宿,把客人拉过来小住几日。看老谭老实本分,家庭又困难,产生了与他合伙建房的想法。于是老板出钱,在老谭的宅基地上建了一栋5层楼的民宿,专门留给老板从外地送来的客人住宿,平时由老谭夫妇管理,收入按人头分成。老谭家就这样成为镇上第一个大的民宿,拖拉机也是老板出钱买的,老谭的一双儿女也由老板出资助学,都读了大学。别人“谭老板,谭老板”地叫着,的确风光一时。但实际上,老谭全家一年收入最高六七万,平均也就三五万元左右,比之前的日子过得相对好了一些。老谭想着让家里人日子过得更加好一些,于是在空闲时间,依然在景区里卖山货,补贴补贴家用。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合作没有几年,因为疫情原因,客人急剧减少,又因为处于镇上的偏僻位置,没有其他客人来住,老谭的民宿面临着关门的境遇。民宿的收入大幅减少,而老谭的姐弟病情愈加严重,家里开销很大,拖拉机也变卖了,老谭又重操旧业,以贩卖山货为主。
老谭的一番叙述,使我很是吃惊,给我以剧情反转的感觉。
当天晚饭之后,我和夫人散步到了镇上。主干道两旁,民宿宾馆酒楼林立,正是旅游旺季,家家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许多店家把桌椅摆在楼前的空地上,游人们围坐在桌旁大快朵颐,好不惬意。更有一家酒店,将饭桌摆在小溪中间,客人们都脱鞋赤脚,围坐一团,谈笑风生,任由清凉的溪水从脚背流过,爽快无比。岸上霓虹闪烁,溪中欢歌笑语,好一片逍遥之地。
我和夫人游逛了一会儿,看到一条向山上而去的有些窄的水泥路,路灯暗淡。时间还早,出于好奇,我紧走了几步,看到前方竖着一块民宿的牌子。仔细一看,竟然是老谭家民宿。我心中一喜,呼唤夫人,就直奔而去。
敲了敲开着的门,走进一间平房,只见老谭夫妇正在埋头将大袋里面的茶叶分捡到小塑料袋里。房间里灯光灰暗,只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一个衣柜,桌子上和地面上都堆满了老谭要卖的物品。
见是我们两口子,老谭立即站起身,热情地迎了上来,又是让座又是泡茶,身上还穿着那件“百纳衣”。我连忙摆手:“不用客气,我们只是随便逛逛,正好路过,就想进来看一看。”
老谭:“好的呀,我领你们转一转。”
随即老谭拿了把钥匙,带我们从旁边一个门,进到平房的后面,打开灯,我们见到了一栋5层楼。从布局看,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民宿,只是黑灯瞎火了无生气。老谭满脸愁容,说:“这就是大老板投资的民宿,当初建设的时候说好十年之后,房屋的所有权都归还于我。但我现在确实很愁,一是愁没有客源,二是全部交给我我也不会经营啊,搞不好就成了我的负担。好在大老板答应和我继续经营下去,他还在不断拉客人来,只是间隔时间比较长,又没有其他客源,我们家一年收入也就两三万,只能是惨淡维持了。”
停了一会儿,老又说:“我还能干个十年八载,家里的这副担子我还能够继续挑下去,老天是饿不死勤奋人的。”
从老谭家出来,我和夫人心情复杂、五味杂陈。我们见到的这个老谭,人生跌宕起伏,口碑褒贬不一,对他的评价定位,真的不能确实,但我还是确切地从他身上看到了顽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描述了树木向着阳光生长的盛景,表达了树木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像草木一样向着阳光生长,像泉水一样不断地流动和进步。它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的美,也寄寓了对生活的美好期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老谭就是向阳而生的,我欣赏他的这种生活的劲头。
第三天,我和夫人又来到了老谭所在的亭子,买了4罐铁皮石斛、4斤野茶,还有4斤黄精,没有还价。老谭收了钱,很是开心,拿了两对小的野生灵芝,看似随手,实则有意,坚决地要送给我们。我和夫人对视了一下,没有拒绝,欣欣然收下了。
李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