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山,拔地而起,似要触到云端,可我与它的牵绊,早已深过这天与山的距离。
——题记
在祁连的群峰里,我最熟稔的莫过于天桥山。这片山,曾是我家的草山,从小到大,我跟着父亲,赶着牛羊,不知道在它的脊背上攀爬过多少回。那些深浅不一的足迹里,藏着我整个童年与少年的光阴,也深深印刻着父亲的身影——他曾常年在这里放牧,山风里仿佛还飘着他的吆喝声。
2025年7月9日 我和女儿再次登上了牛心山。此次登天桥上,主要是体验一下飞天魔毯、缆车和四季滑道。
天桥山的风景独特,海拔3100米,一侧是刀削斧劈般的悬崖峭壁,尽显苍劲雄奇;另一侧则是葳蕤葱茏的云杉,行于山间,真真是一步一景,每挪步便有新画卷在眼前铺陈。登高极目远眺时,远山如黛、云气氤氲,天地辽阔之感直入心怀,让人不由得沉醉其间。
如今再登天桥山,脚步落处,父亲的样子总会清晰起来,往事像山涧的溪流,汩汩漫过心头。风拂过山岗时带着惬意,可目光掠过那些他曾坐过的石头,乘过凉的云杉,又难免泛起伤怀;望着熟悉的山形感叹岁月流转,喉间却总堵着一声说不清的喟叹。这份交织着暖与涩的心境,大抵是旁人难能体会的。
今天许是环湖赛到了祁连,游客寥寥。同我们一道上山的,只有两个外地来的年轻小伙子。这倒正合我意——我素来不喜欢熙熙攘攘的热闹,更偏爱这份独有的安静与清寂。
坐在魔毯上,有一种腾空而起的感觉,抬头是触手可及的流云,低头是渐远的地面。视野越来越开阔,心脏随着魔毯的起伏轻轻震颤,我不敢动,不敢向两侧看,生怕一动,这悬在半空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天桥山之巅的“天空之镜”,是自然与巧思碰撞的妙境。蓝天白云倒映在镜面,分不清是天在镜中,还是镜在天上。旁侧的拍照云梯顺势而上,站在这里,抬眼是天光云影,低头便将祁连全景尽揽怀中,山的磅礴、云的悠然,都成了此刻独有的馈赠。
坐在缓缓上行的缆车上,摇摇晃晃间,倒成了一段难得的悠然时光。眼前是熟悉的景致,父亲的身影似在其中。缆车一路晃悠,那些压在心底的思念,也跟着慢慢漫出来,一荡一荡,洒满了这一程山路。
木质栈道沿山脊蜿蜒,曲曲折折间,尽显人类的智慧与巧思,令人赞叹。林中散落着狼、雪豹、鹿等动物模型,栩栩如生。行至一处时,突然传来一阵狼嚎,惊得我心头一跳,定神看去,原是那呲牙咧嘴的狼模型在“作祟”。
其实这里曾是真正的动物乐园,麝、狼、石羊、猞猁……种类繁多。小时候,我常跟着父亲来此下夹脑捕猎。八十年代初尚未禁猎。我一边走,一边给女儿讲着当年和父亲捕猎的往事,那份思念,始终如影随形。
路上遇着几棵黄刺树,有的已结了红果果。每过一棵,我总忍不住揪些叶子和红果来尝——叶子早老了,嚼着硬茬茬的;红果也小,味儿涩涩的,像极了我这心头翻涌的思念。
这里的一沟一壑、一树一木,我都了然于胸。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眼里看的是风景,心里翻涌的却是点点滴滴的记忆。望见那棵黄刺树,春天摘过绿叶、秋天采过红果的光景便浮现眼前;林间拾柴、捡松塔的身影,跟着父亲砍柴的往事,也随着脚步移动一一清晰。天桥山的每一寸土地,都藏着数不清的难忘回忆。
木质栈道拐角处,一块牌子写着“化龙之路”,从蛇到金龙的蜕变历程清晰呈现,既涨知识,创意又妙。每走一段对应一次进阶,仿佛自己也在跟着经历一场修行,脚下每步都是蜕变的印记。
终于走到了龙头处,可惜没能亲眼见到龙喷水的壮丽景象——工作人员正在抢修,说是水泵坏了,一直在忙着检修。我难掩遗憾,一位工作人员看在眼里,主动说他存有视频,可以发给我。我们加了微信,当即就收到了他发来的视频,心里满是感激。
想来,人的一生大抵如此,总免不了留下些遗憾。
四季滑道是另一项刺激的体验。负责这项项目的是位中年女士,态度温和,耐心细致地讲解着注意事项。顺着弯弯曲曲的滑道一路滑下,既刺激又爽快。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山的下坡处,父亲住过的尕茅庵还在,父亲却已走了太久太久。天桥上那些旧时光景总挥之不去,他的音容笑貌,也总在眼前清晰浮现。
天桥山,承载着我的记忆,也盛着我心底的情。岁月把这份情凝成岩层,一层一层,叠成拆不散的牵挂。原来有些风景,早已不是风景,是刻在生命里的归途。
作者心语:
踏入祁连,便闯入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雪山巍峨、草木葱郁、溪流潺潺、草原碧绿、野花烂漫……共同勾勒出令人心醉的景致。为了让这份美好永续,愿你我共同践行环保,不遗落一片垃圾,让祁连的山水始终保持最初的澄澈与生机!
一叶禅,文字爱好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协会会员、青海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七期少数民族创作班学员,青海读书会签约作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