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宇、方晓龙、陈跃刚、张凯、詹皇鑫创作的《文化名人大营救》油画。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路线图
初秋的午后,记者走进龙华区白石龙村,小巷深处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静默无言,却仿佛在向来访者低声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83年前,这里曾是守护民族文脉的红色枢纽,一场“营救奇迹”让数百名文化人士从此走向新生。而今,高楼林立、地铁穿行,昔日的小村落已融入现代都市的繁华版图。白墙灰瓦间,历史与现实在此交织,见证着一座城市在红色基因滋养下的生生不息。
一颗“红色明珠”的升起
白石龙村位于龙华区民治街道,这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小村落,不仅是岭南乡土文化的缩影,更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红色明珠”。翻阅史料可以看到,红色血脉在此涌动:清朝末期,龙华会党参与三洲田起义、辛亥革命;大革命时期,农民武装率先举起反抗旗帜;土地革命时期,秘密交通站的星火在此燎原。
而真正让白石龙镌刻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两段传奇——“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与“白石龙会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香港沦陷,数百名滞留的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处境危急。中共中央果断决策,一场跨越水陆、惊心动魄的大营救迅速展开。1942年初,中共南方工委副书记张文彬在白石龙主持召开“白石龙会议”,分析东江抗战形势,明确了人民武装的斗争方向。
白石龙作为营救路线的关键枢纽,承担了转移、安置、中转的核心功能。正是在这里,茅盾、邹韬奋、何香凝等800余名文化人士及家属转危为安,这场大营救也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使白石龙不仅成为文化名人大营救的见证地,更为华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奠定了战略基石。
“大营救”保住中华文脉
作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要中转站,白石龙村被誉为“小延安”和“中国文化的再生之地”。如今人们所见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正是当年白石龙村天主教堂旧址,也是大营救的指挥机关与接待站。
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近千名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遭到日军搜捕,被迫四散躲避。中共中央和南方局下达重要指示,必须在短时间内形成秘密护送交通网,将这批文化精英安全转移至大后方。
“由于白石龙村处于游击区,只要到达这里基本上就安全了。”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说,白石龙村在当时成了文化名人眼中“希望”的代名词。
1942年1月,邹韬奋、茅盾夫妇、戈宝权、胡绳等第一批被营救人员乔装成难民,在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武工队护送下撤离香港九龙。在日军严密封锁下,游击队员和当地百姓冒着生命危险,通过水、陆秘密交通线,分批转移文化名人至抗日根据地。他们沿元朗罗湖线,经青山道口、九华径、荃湾进入大帽山区,再经落马洲渡过深圳河,翻过梅林坳,最终抵达白石龙村。
在根据地,游击队搭建了许多草寮,建成简易的招待所、后方医院等,白石龙村的村民从龙华墟挑来蔬菜、送药送粮、传递情报。文化人士在羊台山革命根据地休养整顿,短则几天,长则数月,随后被安全转移至内地。
数字场馆“活化”红色历史
2005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在白石龙落成并向社会开放,成为全国唯一以此事件为主题的纪念馆。纪念馆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文物展品,通过多种艺术制作、多媒体、高科技、信息化手段,立体地呈现了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的重大历史事件。
经过两次改造,纪念馆在空间布局、数字科技赋能、互动体验上不断升级。馆内引入立体多媒体电子沙盘、弧形影院等大量声光电前沿科技,设置AR、VR、导轨屏、机械船、弧幕投影、知识图谱、卡片识别、数字化屏幕等8大数字展项,让历史“活化”的同时,也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沉浸感”。
如今踏入纪念馆,迎接访客的是一位特殊的“讲解员”——智能讲解机器人。它穿梭于展厅,以翔实的史料为访客们讲述大营救的来龙去脉。在“突围走廊”展区,墙上投影播放着游击队员夜渡深圳河的画面,脚下的灯光模拟竹筏漂浮,伴随水声潺潺,让访者仿佛置身其境。
从香港沦陷的紧迫局势,到游击队“海陆空”协同作战;从茅盾、邹韬奋等文化名人的惊险转移,到村民冒死支援的鱼水深情;从游击队员如履薄冰穿越封锁线的坚守,到文化名人困于草寮、山洞仍以笔为刃的创作……驻足期间,当年的热血与坚守,仿佛隔空回响。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如今,纪念馆已成为目前岭南地区收藏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及文物最多、深圳市唯一的主题性纪念馆,获“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统一战线基地”等称号,成为市民铭记历史、认识深圳的“活”课本。
烽火记忆照亮新时代征程
时代滚滚向前,曾经的村落早已旧貌换新颜。战火硝烟虽已远去,留下来的却是永恒的精神丰碑。
今年,龙华区深耕红色文化资源,推出“三馆办三会”项目,依托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举办“文化名人大营救史料展”,依托图书馆举办“文化名人大营救图书展”,依托美术馆举办“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展”,让历史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实现教育形式、文化传播、公众参与度的全面提升。
同时,组织市、区文物党史等领域专家深入调研,确认抗战时期营救文化名人的4处革命遗址,证实阳台山大浪片区是该历史事件的核心区域,进一步丰富深圳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在存史、资政、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23年,白石龙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为挖掘红色资源、传承革命精神按下了“加速键”。
勿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正如近期出版发行的《红色白石龙》一书中所写:“这里的每一块砖瓦都铭记着忠诚,每一条小巷都回响着信仰。”从昔日的客家小村走向深圳城市地标,这份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红色基因,必将激励更多人在新时代征程上勇毅前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明铭 吴禾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