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是民族地区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把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产业与文化共同发展,有助于扩大旅游产业内涵、文化价值,吸引更多游客感受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不仅能够促进特色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发展,还能通过消费旅游产品获取更多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以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为主要代表的贵州特色文化,呈现出延伸性、多样性、包容性和厚重性的特质,是打造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的重要依托和资源,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旅游业拓宽了边界与空间,为推动“旅游+”“+旅游”融合的贵州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4年新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活力四射……诠释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要深化文旅体融合,丰富旅游业态,打造“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如今,“村超”“村BA”已成为中国乡村现象级赛事,成功开创了贵州文旅体融合发展的新样式,不仅是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从形式到内容的具象呈现,更是为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搭建了一个“超好看”的平台。
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实践成果
体制改革促进跨越式发展。贵州在深刻把握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在管理体制、生产体制、投入机制、保障体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为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较为顺畅的体制通道和较为坚实的保障体系。贵州持续提升旅游业发展质效,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深入实施经营主体培育、业态升级、服务质量提升、项目提质增效攻坚“四大行动”,系统性提升重点景区品质,在丰富旅游业态、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做好旅居康养这篇大文章,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旅游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从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通过培育、引进一批文旅领域头部企业,推出一批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业态,健全旅游服务优化机制,健全旅游客源精准化营销推介体系,加强政策对扩大境内外客源市场的引导作用,从景区、住宿、餐饮、商品、演艺娱乐、业态创新、文旅融合等 7 个方面推进旅游业态升级,文旅固定资产投资大幅扩张,旅游产业发展提质升级。
区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既有“黄小西吃晚饭”这样的拳头产品,又有“村BA”“村超”、贵阳路边音乐会这样的流量冠军,还有从城市到乡村的各种玩法,持续带热贵州的清凉经济。“夜游黄果树”“红飘带”“原族贵州”等数字化、科技化、智能化新产品不断涌现,攀岩、探洞、蹦极、滑翔伞、山地越野、 翼装飞行等“山地旅游+”新产品新玩法也给游客带来新鲜体验。
“旅游+”产品创新促进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从“多彩贵州”到“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为实现品牌持续引领,贵州不断创新发展“旅游+”,推进文旅、体旅、酒旅、农旅、桥旅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发展,让人流、资金流加速聚集,业态品质、服务品质加速提升,叠加释放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势能,并且始终坚持以特色文化为基础,致力于贵州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提升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
以上成绩的取得,一方面,体现了体现出贵州旅游极强的增长韧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贵州发展旅游经过艰苦努力,不断推出新产品、提升服务、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终见成效。欣喜之余,我们依然需要冷静分析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如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定位特色不鲜明、辨识度不够,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丰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广度与精准度有待提升,以及品牌运营主体缺乏、人才供给不足等问题,都是制约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因素。
探索深度融合发展新路径
如何充分利用贵州文旅体融合已取得的成效和带来的巨大效益,助力贵州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是亟待探索的问题。
做精做细以“村超”为代表的文旅体融合公共旅游品牌。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秉持品牌资产累积的理念,严格筛选关联产品与服务,确保其在地域文化真实性、体验独特性(如全民参与氛围)与品质可靠性上形成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避免同质化稀释吸引力。其目标不仅是短期引流,还要通过高辨识度的品牌符号系统(如赛事IP、视觉标识、叙事话语)构建可持续的旅游流量引擎。要突破狭小地域的局限,实现空间能级跃升。以赛事举办地为核心增长极,通过交通串联(如旅游专线)、线路整合(跨区主题游)、产业联动(周边县域特产供应链)等设计,将客流与消费势能梯度扩散至周边县域,最终形成覆盖贵州全域的品牌经济网络。这要求主办方具备区域协同发展的认知格局:其一,以全省资源为棋盘进行品牌要素整合(如将“村超”与黄果树、西江苗寨等品牌捆绑推广);其二,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如税收分成、企业跨区投资、品牌联动),激发多地参与积极性,使“村超”真正成为牵引贵州全域文旅产业升级的系统性动力源。
充分发挥文旅体融合赛事品牌的场景化营销功能。以“村超”等文旅体融合赛事为核心的展演舞台,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化展演与社群凝聚,还应充分利用其作为精准营销平台和消费转化枢纽的巨大潜力。要从广谱式宣传转向高度精准的点对点对接,充分利用赛事汇聚的、具有明确地域兴趣标签的精准客流,系统性地开展贵州特色文旅品牌与产品的营销推广,构建多元化的、直达终端的交易链路。一方面,鼓励和支持企业(如旅行社、文创公司、农特产商)在赛事场景内或借助其影响力,直接面向消费者进行零售(如现场售卖、线上商城引流),实现即时转化;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平台,促进企业与企业对接,例如将贵州特色产品通过赛事影响力精准推介给渠道商、零售商进行批发合作,形成稳定的供应链条,从而打通从看展演到体验文化再到购买产品的转化路径,最终实现文化价值向市场价值的有效传导,推动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构建科学的治理模式与高效的资源配置机制至关重要。核心在于积极引入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授权其经营文旅体核心活动,衍生出各类商业业态(如主题餐饮、特许商品、研学产品、沉浸体验、衍生服务等),并通过专业化运营激发市场活力。这体现了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尊重,旨在提升服务效率、消费体验,促进经济收入。当然,必须始终坚持赛事本身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确保其服务于全民健身、文化传承、社会凝聚等公共目标。在此框架下,政府的角色定位需实现根本性转变:从直接操办者逐步转变为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行业标准的引导者、市场秩序的监管者以及公共服务的供给者。这种政府保障公益核心、市场激活衍生业态的分工模式,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实践路径。
[本文系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建设资助《西南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基因提取技术与创新应用实验室》(黔教哲[2023]04号)研究成果]
文/贵州师范大学 吴佳妮 江永薇 宁博
来源/《当代贵州》2025年第34期
海报制作/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伊伊
一审/屠琪
二审/周芸吉
三审/梁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