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我一直都有一个“骑自行车回老家”的设想,其实,实施起来应该是不难,23公里路,大路坦途,熟门熟路,尽管我已50多岁,可自认为身体尚可,腰不酸、背不疼、腿脚有力,可就像我在韩庄工作期间“游跨微山湖节制闸”梦想似的,一拖再拖,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字:“太懒了”!
是的,懒,1989年在铁路上班后,先是骑自行车到周营完小坐公交,1993年骑“重庆建设雅马哈-80”(当年裸车7500块、购置附加费是975块),后换豪爵-100,再是宗申-125,现在的大众小汽车——
想想最后一次骑自行车从薛城回家,应该是1989年,粗算一下,36年了,可又像是在昨天——那时,我在薛城29中初三留级,每周都会在周六的下午骑车回家带煎饼、咸菜、拿钱,一路风风火火,欢声笑语,不到一个半小时就到家了,也不感到多么疲乏,青春真好——
是的,那时都那么年青,包括一路相伴的时任29中教务处副主任孙启胜,时年20多岁的他一身笔挺的海蓝色中山装,头发三七分,总是梳得一丝不乱、溜光水滑。我先是和王楼的同学王中分开,再是牛山村的孙老师,再往东一里就到家了——
路上偶而也会遇见跟我在周营联中初一、初二时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孙中会,那时孙老师大约26、7岁,刚结婚不久,现已调到薛城北的夏庄中学。尽管他早已不是我的班主任,可他已把我认成了“永远的学生”,一路上的教诲,让我不得不暂时“敛翅入笼”,将放学后肆意放飞的心情收敛起来——
可就是这次成功的骑行,在拐行至200多米外的毛巾厂门口时,一股来自前方胡同的劲风差一点将我吹回舒适的家——我终于鼓起勇气顶风前行,沿长江路一路向东,再南拐到森林公园路,骑到尽头,又沿郯薛路一路向东——历时150多分钟——
真是年岁不饶人,真是累,当骑到南常街时,我真想将车子放下,打车回老家,可真是心有不甘——想当年我能徒手爬上10多米高的水泥厂水塔,村里没有我爬不上去的树、掏不下来的喜鹊窝,游泳、潜水更是无人能比,我记得初中二年级时,父母给我买了一块全钢“钟山”牌机械表,我却在村西的一队大井游泳时掉进水里,将近10米的水深呀,我愣是一个猛子下去摸了上来——
不管怎样,成功了,并且,我准备将此进行下去,不过,必须换一辆适合长途骑行的变速自行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