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2006年夏天,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迎来了三位特殊的访客。他们都是日本人。一位是年近五十的学者,一位是他的朋友,还有一位是侄子。那天,是八月十七日。南京的天很热,门口的人群络绎不绝。三个人没说笑话,也没在门前合影。他们只是安静排队,跟着人流走进了馆内。
纪念馆大厅里,灯光昏暗。墙上挂着黑白照片,有年幼的孩子,也有倒在地上的老人。玻璃展柜中,是当年遇难者的遗物。一件灰色布衣,一个写满汉字的笔记本,还有锈迹斑斑的铁皮饭盒。这些东西静静地躺着,像在沉默里诉说着旧时光的苦难。
同行的日本人,最初只是低头走路。他们来这里之前,对南京大屠杀知道得不多。有人在学校里学过这段历史,但只是一句带过。照片里的人,名字和故事,他们从未听说过。那天的气氛有些压抑。他们说,看见这些照片才明白,和课本里写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刚进馆时,三个人还在小声议论展板。时间来到上午十点。他们沿着展厅慢慢移动,很快就看到了那面刻着遇难人数的石墙。那一刻,气氛变得沉重。侄子停下来,长时间盯着数字,没有说话。朋友用手擦了下额头上的汗,一句‘真不是人干的事’从嘴里冒了出来。
展厅越往里走,空间越安静。中午十二点,纪念馆内人多了起来,很多是中国本地人带着孩子参观。日本人站在一块记录当年幸存者口述的展板前,听了一会录音。他们能听懂普通话,有的地方,还能捕捉到哭泣声。那是活着的人讲述自己家人和邻居是怎样失踪、遇害的。有一个幸存者说,他妈妈就是在那年冬天死去的。
‘我在日本的教科书里没见过这些。’学者声音很低。‘以前一直觉得这段历史离我很远。’
时间推到下午一点。三人来到留言簿前,几页新写的寄语还带着墨香。有怨恨的留言,也有劝诫。日本朋友犹豫一下,也写了几行字。他的字贴在最后:‘希望日本有更多人看到这里。’侄子站在他身后,什么都没写,只是点头。
参观快结束时,南京的阳光透过玻璃撒在展厅角落。三人走出馆门,都是一脸沉默。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来之前,谁都会觉得,这些事是别人的历史。可看完以后,感觉改变了。能不能有一天,日本人也能堂堂正正地面对这段历史?’
从那天起,这三位日本人对南京的看法变了。回酒店的路上,侄子在车里一句话没说。第二天,他们去了南京的另一处景点,但谁都没有轻松的心情。
据说,这次参观以后,朋友给国内的同事发了邮件。他写:‘我觉得日本应该有更多人来南京看看。’此后几年,他每逢与他人谈及战争历史,总会提到那一天,提到自己看到的东西。他说‘照片和遗物,比教科书更直接。’
也有人问他们,为什么非要去那样一个让人难受的地方。朋友的回答很简单:‘总得有人记住吧,不然以后再出事怎么办?’
三年后,这位学者成了一名历史讲师。他主动申请给学生讲南京的那段历史。有学生问:‘老师,真的有那么多无辜的人被杀了吗?’他点点头,说自己亲眼看过证据。
直到今天,这三个人还偶尔联系。他们说,忘记历史不是一种解脱,而是一种逃避。只有把丑陋的过去记住,才不至于再让人犯同样的错。
时至今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前来参观。只是,像他们这样用心体会的人,并不多见。
历史有时候很残酷。可人总要学会面对。对此,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