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锐
来源:《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
行业媒体的典型报道,对于提炼业内成功经验、剖析发展内在规律、推广创新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的正向价值。
面对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趋势,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充分发挥自身在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方面的优势,围绕山东省文化和旅游系统的重点工作,推出一系列有深度的典型报道。这些报道旨在讲清文旅“好声音”背后不为人知的好故事,展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山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
明晰自身定位,关注行业热点
自2016年至今,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年均采写典型报道超过100篇,在全网平均阅读量超过20万。这些典型报道有的发表于中国文化报,有的发表在报社所属新媒体平台,不少稿件在见报见网的第一时间便被全国各地文化旅游工作者广泛转发、点赞和评论。这充分彰显了报道的高质量,也与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明晰自身定位密切相关。
从媒体自身定位看,中国文化报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机关报,宣传报道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的典型经验做法,既是责任所系,也具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独特优势。以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为例,站内记者普遍在山东驻站十年上下,常年参与省市区县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这使得记者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山东各地文旅部门的工作动向,同时还能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分析某一项工作经验的时代价值。
从受众的角度讲,中国文化报作为行业媒体,其主要受众群体来自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新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工作面临着诸多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实现有效融合?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各地的成功经验是怎样的?本地如何结合自身特色实现高水平融合?近年来,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文化和旅游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而中国文化报的系列典型报道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受众的需求是中国文化报奋进的方向。在山东地区,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围绕受众关切,每年至少推出两个大型系列典型报道。2024年,记者站的大型系列典型报道聚焦“景区焕新工程”“文博考古机构研学游”。这两个主题虽看似无直接关联,却共同体现出社会各界对旅游品质追求的不断提升。自2024年初起,记者站陆续采写《山东:文物保护“打开天窗说亮话”》等系列典型报道稿件,重点报道山东各地盘活文化资源、实现旅游赋能发展的经验做法,让更多人知晓山东在文旅领域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为行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受众需求,关注行业在新时代涌现的热点问题,成为中国文化报获取新闻流量的关键支撑。这一过程也倒逼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不断加强学习,努力走在文旅行业发展的前沿,以更专业、更深入的典型报道为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贡献媒体力量。
坚持问题导向,引入智库力量
2018年至今,推动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各地文旅系统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实现有效融合、从哪些关键方面切入、怎样提升融合的质量……这一系列问题无不考验着地方党委政府尤其是文旅部门的智慧与能力。着眼于问题导向,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在常规采访工作之外,做足了调研功课,系统梳理文旅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有意识地找寻解决问题的“山东答案”,通过一系列典型报道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多年来,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成功案例不少,但个别地区在实践中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非遗项目本体的保护。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长期聚焦齐鲁大地非遗保护工作,近年来报道了诸多非遗融入生活、助力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针对“重转化、轻保护”现象,2025年2—3月,记者站在新媒体客户端刊发系列典型报道。其中《山东:非遗系统保护迎来新风貌好声音》深入剖析济南、青岛胶州、齐鲁师范学院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的经验;《手工月饼日销千元的启示》等评论从非遗多重价值切入,引导各界明确非遗本体内涵,强调保护好才能带来更大效益。系列报道在网络引发热议,在全国非遗保护领域也引发关注。山东多所高校的教授在朋友圈转发该系列报道,认为其点明了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关键问题,值得高度重视。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虽能接触文化旅游各领域的从业者,但多数采访对象仅仅对于本单位、本岗位的工作较为了解,难以提供更为全面、宏观的视角。为此,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决定用开放的思维解决文旅融合报道的问题,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引入智库力量,提高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以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对九如山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典型报道为例。九如山位于济南市南部山区,昔日是荒山坡,经企业与地方政府开发,现已成为知名度假旅游区。起初,因九如山运营单位申报并成功入选第六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记者站开始关注该案例。确定报道角度时,记者反复探讨,决定不走寻常路,避开媒体常聚焦的“旅游业态打造”角度,从“九如山景区开发助力乡村振兴”切入,展现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实地采访中,记者先后3次前往九如山,不仅采访景区周边村民,还深入附近村庄,用镜头跟拍景区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采访期间,记者站邀请山东财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授全程参与,这些教授参与过地方乡村文化振兴规划编制,对振兴案例细节落地有深刻体会,能从更高层面审视九如山带动周边发展的意义,总结出“景区带动群众致富”的可行路径,为典型报道增添了专业深度,使报道更具权威性和参考价值。
截至2025年3月,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的智库专家名单已经囊括山东14所高校超过100位教授,他们来自民俗文化研究、旅游产业管理、考古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些智库力量为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开展典型报道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使其能够更深入、全面地挖掘文旅融合过程中的经验与问题,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贡献媒体智慧。
深入基层一线,掌握鲜活素材
对比网络媒体刊播的“短平快”消息,典型报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内容全面、有分析有案例,能够让受众不仅看到“是什么”,还能了解“为什么”“怎么办”。内容的全面,意味着背后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采写过程中,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将扎实的一线采访作为根本要求,将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典型报道的可靠保证。
为确保一线采风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建立“三直达”制度。首先,记者拿到选题之后,需要尽快直达故事发生的现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切感受到相关举措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为典型报道获取最直观的素材;其次,记者在初步联系的基础之上,要与采访对象建立直接联系,这些采访对象包括典型经验的当事人、项目主要负责人以及经验举措的受益人等,通过与他们的深入交流,记者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取全面信息,丰富典型报道的内容;第三,记者所列的采访提纲必须能够直达采访对象的内心,这就要求记者提前做足功课,了解典型经验的概况,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尽最大可能让采访对象畅所欲言,为典型报道挖掘出深层次的信息。
2025年1月以来,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采写并刊发在中国文化报要闻版的一系列典型报道,如《“好客山东”积极引客入境》《山东:进校园的非遗“交到好朋友”》《演出经济成为“好客山东”消费新引擎》等,正是得益于扎实的基层采风。记者们深入基层一线,获得了大量一手素材,这些素材真实、生动、有深度,为典型报道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行业媒体的定位以及对行业热点的敏锐感知,使得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能够迅速捕捉新闻点,并及时跟进报道。然而,典型报道仅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科学的策划与细致的分析,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的选题例会制度发挥了关键作用。如今,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每月定期召开选题例会,例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研判年度大型主题系列报道的线索进展。通过对线索的深入分析和研判,记者站能够提前规划报道方向和重点,确保典型报道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例会还会对即将举办的文旅行业的重要活动进行采访部署,记者们通过提前了解活动的主题、内容和议程,能够明确采访重点,在到达现场后迅速抓取鲜活生动的素材,为典型报道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为中国文化报山东记者站站长)
本文刊于《全媒体探索》2025年7月号,原标题为《以行业典型报道助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