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宁出发,沿着唐蕃古道一路西行,空气中弥漫着太多太动人的故事。

探访唐蕃古道,寻梦青海圣湖。2025年8月8日早上7.00,我冒着细雨出去吃了早点,然后按照导航向日月山奔去,一路上秋雨淅淅,云雾缭绕,山头忽隐忽现,露水凝结,呈现出朦胧、清冷之美。能见度很低,我小心翼翼的在海拔4524米的拉脊山上穿梭,应该一个半小时到日月山,结果跑了2个半小时,顺利到达日月山停车场。

拉脊山是藏语的音译,翻译成汉语是“鹰飞不过去的地方”被誉为“青藏第一关”。

日月山是一座彰显历史文化的名山。传说是文成公主摔碎“日月宝镜”的地方。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经此山,取出临行时皇后所赐“日月宝镜”观看,不慎失手把宝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一半化为日山,一半化为月山,照亮了西去的征程,日月山由此得名。

我拍摄的照片《日月同辉》入选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中国】摄影展

在松潘古城文成公主塑像合影
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说到文成公主,我有太多的话要说。2018年7月15日我们在拉萨旅游,我和王永明、王克智一起观看了大型舞蹈史诗《文成公主》。星空为幕,山川为景,气势恢宏,震撼心灵,藏文化经典史诗巨作《文成公主》实景剧,还原大唐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的历史画面。演绎出大唐盛世的爱情传奇,传唱了汉藏和美的动人史诗,我拍摄的照片《日月同辉》入选全国政协【委员眼中的中国】摄影展。2025年6月27、28日我在松潘古城文成公主的塑像前,欣赏着大唐公主动人的美丽;聆听她在松潘古城的神奇故事。


在秋雨中我沿着日月山的步道行进。得知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早在汉、魏、晋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辖区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公元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我脚踩着泥泞小道,穿过日月山坊,这就是当年文成公主经日月山赴吐蕃和亲走的道——唐蕃古道。古道旁,有文成公主纪念馆和日月山神牛塑像,纪念馆内,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日月山神牛塑像

公主泉
这是公主泉,虽然不能近距离参观,但文成公主在日月山向东遥望自己的故乡时,发现视线已被群山阻隔,禁不住流下悲伤的泪水,泪水幻化成了一条小泉的故事在空中飘荡。


回望石,文成公主,一个柔弱的少女,为了大唐的稳固,为了中原和西域永远的和平安宁,用柔弱的双肩担负起民族团结的沉重担子,凄苦远嫁。站在这里,幻望公主远去的背影,不能不令人对她肃然起敬。令人欣慰的是,据说文成公主与比她大9岁的松赞干布一见钟情,松赞干布也对自己能娶文成公主为妻十分高兴,他说:“我的父祖辈没有一个人能和上国通婚,我能娶大唐公主为妻,深感荣幸,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在公主到达西藏之后,命人仿照唐朝建筑模式修造了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给她住,这就是布达拉宫。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一直备受尊崇。

与文成公主雕像合影
这是高达9米的文成公主雕像。贵族装束的公主身着披风,怀抱宝镜,坚定地目视前方。她的背后,是一组再现她进藏故事的青铜浮雕。古都送别;赤岭摔镜;藏王迎亲。

“过了日月山,两眼泪不干。”这句在青海流传的老话,藏着高原与中原的千年故事。中华地理界碑石高15米,重180吨,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的分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农业区与牧业区的分水岭。
举手抛掷日月镜,正气浩然动地天。
金光灼耀雷电响,宝镜化为一座山。

日月山与陕西乾陵梁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为大自然的杰作。在日月山上,两座亭子熠熠生辉,分别是日亭与月亭。日亭内,青海省人民政府精心打造了“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碑文与壁画共同述说着文成公主的和亲历程及不朽功勋。月亭之内,则珍藏着唐代的“唐蕃赤岭分界碑”,以及描绘文成公主在藏区传播中原文化的壁画。


文成公主纪念馆里陈列着仿制的嫁妆清单:青稞种子、丝绸织物、医药典籍……

站在日月山上,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日月山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大唐与吐蕃汉藏交融的时空穿越;
站在日月山上,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一个十几岁的文成公主带着使命,斩断回头路继续西行,是何等的伟大!
站在日月山上,我的心灵再次受到震撼:因为在日月山更能体会“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的浓浓情怀。







《题“图说甘谷”联》冀建明
抒发小城古今情,抒写俱佳,万古风物现镜头,利在当代,
图说甘谷大小事,图文并茂,千年岁月留遗迹,功著千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