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记者王畅彤)9月1日,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花蕊塔下,一曲《苹果香》引得游客连连鼓掌,这是乌鲁木齐市文化馆搬迁至此地试运行后的首场百姓舞台活动,也是文化地标矩阵再添强音的见证。
当天,原位于北门的乌鲁木齐市文化馆、位于南湖路的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市美术馆完成搬迁工作,开启在乌鲁木齐文化中心的试运行阶段。
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石忠明介绍,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新馆位于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规划馆主入口(现市图书馆少儿馆),包括石榴广场及南广场部分区域、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架空层围合区,总建筑面积约1.5万㎡。
与市文化馆毗邻,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新馆包含位于文化馆的主体区域及规划馆的市图书馆少儿馆。市图书馆副馆长付丽萍介绍,主体区域一层为总服务台、报刊阅览区、专题阅览区、新书借阅区、图书漂流区、无障碍阅览区。二层为普通图书借阅区、期刊借阅区、通借通还图书交换区。三层为地方文献室、阅享空间、阅读交流区、研学空间、工具书区、电子阅览区、特藏室、多功能厅、业务保障区,总建筑面积1.5万m2。
乌鲁木齐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新海介绍,市美术馆新馆位于市图书馆负一层,总建筑面积约5400㎡,其中使用面积3991㎡。新馆为3个既可独立又可组合的开放式展厅展线540米,在增加活动展墙后可增加至640米,最多可展出作品500幅。新馆还设置了专属“公共教育区”(面积80㎡),可开设“美术公益课堂”“艺术家讲座”“手工体验工坊”(如美术、书法临摹、陶艺制作)等。与全市中小学建立“美育合作基地”,定期组织艺术家开展“美术馆研学活动”,通过导览讲解、作品创作等方式,将美术馆变为“校外美术课堂”。
继续阅读
从老馆舍到新地标 乌鲁木齐文化矩阵重塑城市艺术生活
9月1日,位于乌鲁木齐文化中心的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内,读者借阅图书。(记者王畅彤摄)
9月1日,乌鲁木齐文化中心正式迎来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美术馆三馆试运行。自此,这座以天山雪莲为造型意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已汇聚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艺术剧院、电影院、大剧院、音乐厅等多重功能空间,形成辐射全城的现代化文化场馆集群。
如今,乌鲁木齐文化中心不再仅是静立于城市的建筑,更成为艺术展览、群众文化、阅读服务等多功能交织的综合性文化枢纽,借助多馆协同与全龄段覆盖的公共服务机制,重塑着一座城市的艺术生活。
天山脚下,文化新地标傲然崛起
9月1日清晨,阳光洒落在75.7米高的中心花蕊塔上,乌鲁木齐市文化馆迎来搬迁后的首次正式亮相。
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石忠明回顾:该馆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曾先后落脚于解放路、青年路。在2022年12月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再次获评“国家一级馆”,这也是该馆连续五次蝉联这一荣誉。
“老馆建筑面积约5500平方米,而新馆达到15000平方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石忠明表示,新馆配备音乐创编室、模特排练厅、健身排练厅、交响乐排练厅等专业空间,不仅实现功能结构的优化与细分,更为今后开展高质量公共文化培训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市美术馆新馆,“大道之行华美新疆”——乌鲁木齐市美术馆新馆落成暨凤凰画材成立30周年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名家新疆伊犁行写生作品展正在举行。
“过去我们年均展览不超过20场,布展闭馆频次高;今后预计年展览可达50场,并可同时承办三场大型主题展览,包括全国性和省区级重要展事。”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孙新海说。
与美术馆合栋的市图书馆,同样历经沧桑巨变。该馆成立于1979年9月,曾借址毛泽民故居作为书库,在中山路30平方米的土平房中提供服务,1984年迁至人民电影院附近。
2005年9月,位于南湖路的馆舍正式开放;而今天的新馆,进一步引入24小时自助借阅、小程序服务查询、无障碍设施全面升级等人本细节。
三馆的焕新,不仅是空间的扩展与技术的迭进,更折射出乌鲁木齐从传统文化服务向现代化、数字化、人性化综合文化体跨越的坚定脚步。
丝路文脉,多馆协同书写新篇
围绕中心花蕊塔布局的市美术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和市博物馆,不再仅是独立运营的文化单元,而是通过有机协同与资源整合,彻底打破了传统场馆之间功能割裂、服务分散的局限,真正释放出“1+1+1>3”的矩阵效应,构建起文化服务共同体。
如今,市美术馆的精品展览可延伸至文化馆的公共教育区,举办艺术讲座与创作工作坊;博物馆的研究和数字资源为美术馆的学术研究提供坚实支撑;博物馆还原的清代戏台,更成为文化馆戏曲社团的常态化排练舞台,实现了非遗艺术的活态展示与传播。多馆之间,内容联通、活动联办、服务联动,正在形成一个完整、活跃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服务生态。
“读完书就去博物馆,赏完画再看一场非遗演出”,已成为不少市民新的休闲选择。多馆联动不仅极大丰富了市民的文化体验,更显著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与品质。
文化惠民,从“走近”到“走进”的体验升级
乌鲁木齐文化中心自启用之初,便以其建筑美学与文化功能成为城市新地标。如今三馆试运行,更在市民中掀起一阵“文化热”,成为热议话题。
9月1日当天,众多市民专程前来“打卡”,对比新旧馆舍变迁,亲身体验文化服务的升级。
退休教师张建国在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感叹:“以往查阅资料需提前预约,如今一键检索,海量文献即时可得。”美术爱好者阿依古丽·乌斯曼称赞美术馆展陈动线流畅、灯光柔和,“能够静静端详每一处笔触”。而在文化馆的模特排练厅,专业教师常爱芹表示:“新场馆和灯光系统,让我们基层团队也有了‘国际级’的创排条件。”
孙新海认为,这一文化矩阵不仅在硬件上树立了现代化场馆的新标杆,更在理念上实现了全龄段、多层次、高效率的服务覆盖。“它既服务于市民,也吸引游客,一次抵达、多元体验,显著提升文旅品质与社会效益。”
可以期待,这座屹立于天山脚下的文化雪莲,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丰富的活动、更国际化的视野,持续打造辐射全疆、影响全国的文化高地,为文化润疆注入持久而深厚的动力。(记者王畅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