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夏末秋初时节,红哥先后两次来到鹤壁市淇滨区与浚县、汤阴交界处的翟村采风,探访这个原属浚县大赉店乡,后来划归鹤壁市淇滨区管辖的古老村庄里扑朔迷离的故事。
地处火龙岗西侧,北与汤阴县交界,距离鹤壁市区20里的淇滨区翟村,是个拥有6500多人口的大村。有意思的是,现在的翟村有左、许、石、宁、王、刘、李、张等20个姓氏,却没有一户姓翟的村民。
三个星期之前,红哥与朋友从裴庄去新区路过翟村,在村西头的福胜寺一角惊讶地见到了一通“翟让故里”碑和一座翟让祠。村中老人说翟村就是翟让故里,他指出了翟让祖宅和墓地的位置,还带我们在福胜寺转了转。
老人告诉我们,村里人称福胜寺为“乱梁寺”。这座寺庙是唐代皇家为安抚瓦岗军首领翟让和战死的瓦岗军将士们建的,还说寺院里以前有唐代、宋代的石碑,上面说了这些事儿。我们在寺院内确实看到不少石碑,里面也有几通残破不堪的古碑,但因年代久远已经看不出碑刻文字。
初探翟村时间仓促,又没有带会拓片的朋友,于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红哥凭着所见所闻写了一篇《翟让故里:初访翟村,发现这里竟是隋末瓦岗军首领的老家》,文章在顶端新闻和今日头条发表后,不少朋友对“翟村是翟让故里”提出了质疑。
朋友们的质疑也是我心中的疑问。因为还有一种说法,隋末农民起义军瓦岗军首领翟让是东郡韦城人。东郡韦城是隋朝时的地名,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东南部万古镇妹村人,而且滑县有瓦岗军起义集结地瓦岗乡,瓦岗乡现有瓦岗军点将台遗址。如今又说翟村是翟让故里,确实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为了搞清楚翟村的“翟让故里”有什么依据,还有那座被村人叫做“乱梁寺”的福胜寺到底是什么来头,上个周末,红哥与地方史志专家光临大哥、浚县金石拓片馆馆长赵国飞一行数人再赴鹤壁翟村一探究竟。
据《翟村村志》记载:翟姓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翟国而来,翟村在历史上依次被称为“翟”、“翟镇”、“大翟村”。1947年,翟村西庄还住着一位姓翟的老太太,翟家坟就在二里桥旁。
以前,翟村有很多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石碑和一个占地上千平方米的石塔林,现存石塔十多座已残缺不全。不少专家学者来翟村考察历史遗留的古迹,并依据《中华姓氏大典》、《百家姓》、《东周列国志》等史料记载,推断出翟村所在可能是古时翟国的国都。
翟(dí)国在历史上确实存在。据《元和姓纂》及《通志· 氏族略》所载,上古时候,北方有翟国。翟国是赤狄建立的,后为周朝的诸侯国,春秋时期翟国被晋国所灭。
翟姓的来源,主要是以国为姓。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称为翟姓。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国人逃奔迁居各地,由于各地方言不同,翟姓形成了两种读音,居于北方者读(dí ),迁居南方者读(zhái )。鹤壁淇滨区的翟村读(zhái )。
关于翟国所在的地方,史料并没有明确记载。有专家学者依据《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一回中“却说重耳,是日正与翟君猎于渭水之滨……”的叙述,判断出翟国处在距离晋国和东周很近的渭水一带。至于鹤壁翟村是否古翟国之国都,仍需进一步加以考证。
那么,翟村为什么被认定为翟让故里,又有什么依据呢?
我们通过向村民了解情况得知:2003年春天,翟村一位村民在开荒时发现了一块青砖,砖长30厘米,宽15厘米,上面刻有“翟公让之墓”。由此,村民断定青砖下的坟墓就是翟让墓。据说,村民还保存着那块青砖,只是可惜经过联系,我们并没有见到那位村民,也就无法考证他保藏的证据了。
近年来修建的“翟让故里”碑和翟让祠就在福胜寺院西北角的位置,东侧是福胜寺的大雄宝殿,大殿右侧竖立着几排古时和现代的功德记事碑,新碑大体内容都是修建福胜寺的捐款名单。村民们说以前寺院里曾有唐宋时期的古碑,刻有“上书”“中书”等字样,很可惜已经遗失不见。
我们在碑林中看到最早的一块古残碑是明代崇祯年间所立,经过拓片识别碑刻内容,碑文介绍了福胜寺大雄宝殿建于唐开元盛世,至明崇祯年间,浚县知县张肯堂主持重新修缮。由此判断,翟村福胜寺应该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
关于福胜寺的年代和建寺原因,村中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福胜寺建于唐朝初期贞观年间,相传为唐王朝纪念瓦岗军功绩、超度阵亡将士而修建,并为寺院御赐“万岁牌”,要求到福胜寺的官员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这种说法彰显了大唐皇帝重情重义皇恩浩荡,也说明了福胜寺带有皇家之气,因此地位颇高。
另一个传说是唐代开元初年,因翟村地处“九龙口”上,有帝王之气,故而朝廷在这里建寺镇压,并且在大殿采用“乱梁结构”设计,几十架木梁纵横交错以压制这里的“帝王之气”。所以,民间把福胜寺称作“乱梁寺”。
传说无考,不再赘言。据翟村村民介绍,寺内以前曾保存有唐代白玉塔、宋代碑刻及八龙石壁等诸多文物,其中白玉塔飞天雕刻与宋代碑文并称“二绝”,只是这些宝贵文物已被盗贼偷走。该寺历史上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
我们在大雄宝殿内看到了近代仿制传说中的唐敕“万岁牌”,以及香案下“八龙八兽龙石壁”的古代石雕,还有大殿正门两旁石柱子上刻有“周朝”、“汉帝”字样的楹联。金石拓片专家赵国飞看过以后说是唐代雕刻。
福胜寺大雄宝殿后有座上下两层的“三教楼”,一楼正中是一尊仿制的两米多高的白玉佛。村民说以前是尊真白玉雕刻的佛像,也被贼人偷走了。
二楼正中供奉如来佛祖,两侧分别是太上老君和孔圣人,可谓儒、道、释三家齐全。“三教楼”之名就是这么来的。不过,寺庙是佛教之地,一般来讲殿内只供佛祖,不供道家、儒家圣人。为此,红哥揣测“三教楼”是近年群众所为,古时的福胜寺应该不是这个样子。
让人惊讶的是,福胜寺内竟然暗藏玄机。大雄宝殿正中佛像莲花座下居然有一条抗战时期翟村村民们挖的藏身地道,这条地道长达数里通往村外,地道宽1.5米,高1.7米,可容纳全村人藏身。抗战时期村民们就是利用这条地道与日伪军周旋,避免了群众受到敌人的侵害。
翟村的文物古迹不少,福胜寺院内还有很多唐代及后世的石碑座和残存的古石雕件,因为缺乏文字记载无法考证。至于翟村究竟是不是瓦岗军首领翟让的老家,还需要专家学者进一步寻找证据深入论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