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彭山,一个不老的城市
四川彭山,一个不老的城市
这里有彭祖活了八百岁的传说
这里有武阳买茶千帆竞渡的热闹
这里是大秦帝国宰相李密的故乡
这里是大明末世枭雄张献忠沉银的地方
这里是四川大学锦江学院青春飞扬的大学城
这里是四川天府新区辐射区,是眉山新兴的城市,是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城市,是一座不老的城市!
一、彭山概览:岷江畔的宜居新城
彭山区隶属于四川省眉山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边缘,东接仁寿,南连东坡区,西临蒲江,北靠新津(属成都),是四川天府新区“南拓”战略的重要辐射区,也是“成都半小时生活圈”的关键节点。全区幅员面积约465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常住人口约3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7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12.1:45.3:42.6,新能源、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交通上,成雅高速公路、成贵高速铁路穿境而过,从彭山北站乘高铁到成都南站仅需20分钟;规划中的成都地铁16号线将延伸至彭山,未来“同城化”生活更趋便捷。生态上,岷江过境长度达38公里,彭祖山、象耳寺等自然与人文景观错落分布,森林覆盖率达38.6%,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长寿之乡”,是名副其实的宜居之城。
二、彭祖与不老文化:刻在基因里的生活智慧
提到彭山,绕不开“彭祖”的传说。这位被《列子》《史记》记载的长寿老者,相传在彭山隐居修炼,活了880岁(一说按上古“小花甲”计年,折合现代140余岁),其“导引术”“膳食术”“养生术”成为中华养生文化的源头。
如今,彭祖的智慧仍渗透在彭山人的生活里:城区彭祖祠内,千年古柏下常有老人练习“彭祖八段锦”,动作舒缓如岷江流水;当地餐馆里,“彭祖养生羹”(以茯苓、山药、莲子熬制)是必点菜品,街头巷尾的茶馆中,“彭祖茶”的香气氤氲不散。据彭山区卫健委数据,截至2023年,全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21.3%,百岁老人数量稳定在15人左右,远超“中国长寿之乡”的评定标准——“不老”不是神话,而是彭山人“慢生活、重养生”的日常实践。
彭祖山景区是这份文化的核心载体,景区面积约3.3平方公里,以“彭祖祠”“养生殿”“采气场”为核心景点,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2023年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寻养生、慢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三、武阳茶史与当代茶香:两千年的味觉传承
彭山古称“武阳”,早在西汉时期,这里便是全国最早的茶叶交易市场。《僮约》中“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记载,印证了当时岷江岸边“商船塞江、茶市喧嚣”的盛况——据考证,彼时武阳茶市的年交易量超50万斤,茶叶经岷江航运远销长江中下游,成为汉代“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
这份茶香延续至今。如今彭山共有茶园面积约1.2万亩,主要分布在江口街道、谢家街道,以“福鼎大白茶”“蒙山九号”等品种为主,年产干茶约800吨,产值超1.5亿元。当地龙头茶企“武阳茶厂”传承汉代制茶工艺,开发的“武阳古韵”“彭祖仙茶”等产品,多次在全国茶叶评比中获奖;江口街道的“茶旅融合”项目,让游客可亲手采茶、制茶,在体验中触摸两千年的茶史脉络。
四、李密故里与孝文化:一篇《陈情表》,一座城的温柔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西晋文学家李密的《陈情表》,以拳拳孝心打动世人,而这位“以孝闻名”的文学家,正是彭山保胜乡人。
如今在保胜乡龙安村,“李密故里”石碑静静矗立在竹林间,旁边的“李密孝文化园”占地约20亩,园内设有《陈情表》石刻墙、孝文化展厅、祖母祠等景点,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更难得的是,孝文化已融入彭山的城市肌理:全区建成“孝老食堂”28个,为60岁以上独居老人提供低价餐食;“志愿者上门助老”服务覆盖所有社区,理发、体检、代购等服务随叫随到;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老人节”,全区会举办“孝老爱亲模范”评选,让《陈情表》中的精神在当代焕发生机。
五、江口沉银与文旅活力:从江底宝藏到城市名片
2017年,彭山江口古镇(岷江与府河交汇处)的“江口沉银遗址”考古发掘,让这座小城一夜成名——出土的金册、银锭、铜币等文物超5万件,实证了“张献忠沉银”的历史传说,该遗址也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江口沉银博物馆(暂定名)正在建设中,预计2025年对外开放,建成后将成为集文物展示、考古体验、历史研究于一体的文化地标。依托沉银IP,彭山打造了“江口古镇文化旅游区”,2023年接待游客超8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35%;“沉银主题文创”如银锭造型书签、金册纹样丝巾等,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让“江底宝藏”成为拉动城市文旅经济的新引擎。
六、川大锦江学院:青春动能,为“不老”注入新活力
如果说历史是彭山的“根”,那么青春便是彭山的“魂”——这份魂,很大程度上来自四川大学锦江学院。
这所由四川大学举办、2006年正式招生的民办本科高校,坐落于彭山城区锦江大道,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52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理、工、经、管、艺等多个领域,其“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入选“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生23000余人,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来自四川大学,师资力量雄厚。
高校的存在,为彭山带来了实打实的活力:按生均年消费1.5-1.8万元计算,2.3万名学生每年为彭山贡献直接消费3.45-4.14亿元,带动校园周边奶茶店、餐饮店、书店等商铺超200家;学校与彭山本地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38个,每年有超15%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彭山就业,进入当地新能源、文旅、教育等领域;校园内的图书馆、体育馆等设施定期向市民开放,学生志愿者参与彭山“孝老服务”“景区导览”等活动年均超1000人次——青春的身影,让这座千年古城始终保持着“年轻态”。
后 记
站在岷江大桥上回望彭山,夕阳为彭祖山镀上金边,锦江学院的灯光次第亮起,远处产业园区的塔吊仍在忙碌——这便是彭山“不老”的秘密:它不执着于留住过去,而是让彭祖养生文化滋养现代生活,让武阳茶史赋能当代产业,让李密孝文化温暖城市人心,让江口沉银故事激活文旅活力,更让青春的高校动能,为城市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可能。
未来,随着天府新区辐射效应的加深、地铁16号线的推进、江口沉银博物馆的建成,彭山必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继续书写“不老之城”的新故事——这里的时光很慢,慢到能读懂千年历史;这里的未来很快,快到能接住每一个发展机遇。而彭山的“不老”,终究是人的不老:是老人晨练时的笑容,是学生奔跑时的身影,是每个彭山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