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全省各地非遗工坊进行文旅融合,用好工坊开展旅游活动,支持非遗工坊进景区,推动工坊产品生活化转化,以“非遗工坊+”的创新模式,实现非遗保护和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展现了一幅幅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画卷,描绘着文旅融合新图景。
“非遗工坊+景区”:文化技艺可触可感的新舞台
在丹寨,宁航蜡染非遗工坊已不单是生产场所,更成为游客必经的“打卡点”。蜡刀翻飞,蓝靛浸染,游客在咫尺之间目睹一块白布蜕变为精美艺术品的过程。工坊将制作流程巧妙转化为体验项目,游客可亲手试制蜡染,作品还能带走留念。这类体验项目带动工坊年销售额增长,真正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贵州多个景区都引入苗绣、银饰、古法造纸等非遗工坊,通过场景化展示、沉浸式互动,让非遗技艺从静态陈列走向动态传承,文化成为景区最核心的吸引力。
“非遗工坊+民宿”:深度沉浸的诗意栖居
在雷山县的精品民宿群落中,当地苗绣工坊与民宿深度合作:客房布置绣品、公共空间展示制作技艺,甚至开设小型刺绣体验课。游客清晨在鸟鸣中醒来,午后可向绣娘学习针法,将亲手制作的绣片带回家。这种“住非遗、学非遗”的模式让文化体验融入旅居日常。民宿主人与工坊联合开发兼具实用性与民族美学的文创产品,如绣花靠垫、茶席、笔记本等,使非遗真正“用”起来。工坊负责生产,民宿成为展示与销售终端,形成可持续的微型产业链。
“非遗工坊”+节庆:民族盛典中的活态传承与流量引爆
传统节庆为非遗提供了盛大的天然舞台。台江姊妹节期间,当地银饰、苗绣工坊成为最繁忙的“备战基地”。工坊不仅为盛装游行的队伍提供服饰支持,更在节庆现场设立展销与互动区。许多工坊抓住契机推出节庆限定产品,并借势开展非遗研学活动,让游客从“看热闹”进阶为“懂门道”。节庆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最佳载体。
贵州以“非遗工坊+”为针,文旅融合为线,在时代浪潮中绣出了锦绣新篇。其经验昭示:文化传承需与时代场景共振共生。通过“非遗工坊+景区”,实现文化资源向旅游吸引物的场景化转化;借力“非遗工坊+民宿”,打造深度的沉浸式文化消费空间;依托“非遗工坊+节庆”,激活传统民俗的巨大流量与传播势能。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更让文化自信在产业繁荣与乡村振兴的土壤中深深扎根。
来源 《贵州文旅》
文/ 杨倩
编辑 徐婕妤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