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自西北向东南奔流不息。沿河蜿蜒分布的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包括公议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付家台五条核心古灌渠,以及周边多处古井、古泉等众多遗存,它们构成了庞大的灌溉体系。历史上,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最大灌溉面积达6.6万亩。跨越千年时光,古灌渠依然清水长流,滋养着京西沃野,目前的灌溉面积约有2000亩,市民熟悉的门头沟京白梨以及樱桃、苹果、香椿等蔬果种植的部分灌溉水源都来自古灌渠。
付家台古灌渠依山而建,水流缓缓流进良田。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永定河水“穿”山沿古灌渠引入村庄
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曹魏征北将军刘靖修建的车箱渠与戾陵堰,开启了京畿灌溉的先河。历经辽、金、元、明、清至今,最终形成了由公议沟、三家店、丁家滩、城龙、付家台五条核心古灌渠,再加上周边多处古井、古泉等遗存构成了庞大的灌溉体系。在历史上,最大灌溉面积达到6.6万亩,不仅把京西的砂石滩变成了“沃土之地”,更支撑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的粮食供给、煤炭运输,甚至皇家琉璃烧制,是名副其实的“水脉基石”。
位于雁翅镇的付家台古灌渠是五条核心古灌渠之一,也是门头沟境内首建历史最长的古灌渠。灌渠呈倒“几”字形走势,付家台村位于“几”字中心,村庄和水渠组合在一起形似“凡”字。付家台村村委会主任付天增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在他的心中,古灌渠是村子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灌溉良田,也为村民带来好收成。“一渠曲水抱村流,十顷沃田万斛收”,村民们从村志上找到了这句古诗,并将其刻在山体之上,以让后人知晓古灌渠的历史。付天增说:“我的父辈、祖辈都生活在这里,有了渠水的灌溉,村子里以前种植小麦、玉米,现在以果蔬为主。虽然灌渠有个别地方维修过,但大部分还保持着原貌。”
付家台古灌渠全长约4千米,依山而建,渠内水流平缓,而灌渠旁便是奔流的永定河。
付家台古灌渠“穿”山洞而过。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了将永定河水引入村庄灌溉,灌渠沿线开凿了5个山洞,水流“穿”山而过,流入村庄,灌溉农田。雁翅镇付家台村第一书记王楠说:“部分山洞采用了爆破技术,这个技术在当时非常先进,从而大大缩短了灌渠的建设工期。”
沿着灌渠一路前行便来到渠首位置,这里设置有泄水闸门,永定河水在这里完成小小的“分流”。
付家台古灌渠首设有闸门,可调节水量。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绝大部分河水随“大部队”奔涌向前,一股“小分队”经过闸门后缓缓流入付家台灌渠,流进村庄灌溉庄稼。门头沟区水务局水资源科科长王健说,流入灌渠的永定河水量通过抬高或者降低闸门来完成,这样既确保灌渠内的水流不会漫溢,也能保障村子的灌溉所需。付天增是“掌舵”闸门的村民之一,“如果看着村里灌溉水量少,我就叫上村里的几位村民,到渠首这儿把闸门开大点儿,相反,就调小闸门。”
奔涌的永定河经过“分流”,小股水流进入古灌渠。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百年古渠为校园营造湿地环境
古灌渠可以说是付家台村农业种植的“生命线”,为了维护“生命线”,付家台村一直沿袭了每年开春之前为灌渠清淤的做法。王楠解释说,每年冬天11月底,村民们要先放干渠里的水,“因为如果蓄满水过冬,结冰后会导致渠道旁的岩石和下游的水泥渠发胀破裂。每年开春之前,村民们再集体为灌渠清淤,这样可以保证灌渠流水畅通。基本上来说,用水时间从3月中下旬到11月中旬。”有了水源的保障,过去长满荆棘的荒河滩变成千亩良田“富”家台。
付家台古灌渠始建于1903年,于1925年竣工,至今正好百年。如今,这条百年古渠已经融入当地的教育体系。付家台中心小学利用渠水在校内形成湿地环境,学生们用水车、小盆、勺盛取渠水,灌溉学校里种植的花草树木、茄子、小西红柿、白菜、苹果、梨等作物。学校老师彭洁帆说:“我们还参加了瓜王挑战赛、太空种子种植比赛等活动,用的都是这古灌渠里的水。”
付家台中心小区的学生们用渠水灌溉果蔬。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三大巧思让古灌渠沿用至今
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之所以沿用至今,其设计中的巧思是重要原因。
永定河素有“善变、多沙、多水患”之称,从元至清,永定河历经124次决堤,10次河道变迁,7次洪泛京城。面对这样的挑战,古人展现出非凡的治水智慧。“择址取水,避开洪峰”是古灌溉工程的第一个巧思。古灌渠取水口选址多安置于永定河弯道附近,即洪峰冲击最大处的下游。这种设计充分利用河流弯道地形,可避开洪水猛烈冲击,确保了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灌溉系统的长期稳定。
第二个巧思是“逆坡输水,巧解泥患”。如果说取水口的选择展现了先民的选址智慧,那么治沙工程则体现了动态调控的巧思。古灌渠采用逆坡设计,通过阶梯式的高程差异,灌渠的干渠、支渠、毛渠,渠底依次升高,呈逆坡走势,使水流减缓,泥沙自然沉降在前段干渠内,有效避免末段渠道泥沙淤堵问题。而当流水排空时,逆坡灌渠设计还可将淤积在渠道的泥沙,被排水冲洗裹挟,排回永定河。这种清淤功能,省时又省力。这一设计使含沙量高达50%的永定河水完成天然沉沙后接近天然清澈。
此外,古人还通过灌渠将裹挟着泥沙的河水引入山间的河滩地,通过循环往复的灌水、沉沙、排空,创造了“淤灌造田”的奇迹。
推动打造“水脉+文脉”融合示范带
直到今天,这套古老的灌溉系统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介绍,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期间,古灌渠的防洪排涝设计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如今城龙灌渠成为“六水联通”工程的核心,助力生态补水,促使234处泉眼逐步恢复“百泉复涌”的盛景。近年来,门头沟区通过设立专项保护规划、建设展览馆等举措,提升古渠的保护水平和文化影响力。
9月10日,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获评2025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北京市水务局规划管理处主任科员赵羲月说:“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以五条古渠为核心,串联起京西水利发展的历史脉络。它不仅是门头沟区的文化瑰宝,更是首都水利遗产的典型代表。从历史价值看,它承载了北京建都史上的治水成就,从现实意义看,这一工程在防洪减灾、生态涵养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它将为首都增添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
水务部门将以此次古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契机,推进遗产动态监测与科学管理,强化全域协同发展,将灌渠保护与永定河综合治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有机结合,推动打造“水脉+文脉”融合示范带。同时,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借助国际化平台,讲好中国水利故事。
知道多一点
北京还有哪些水利遗产?
水利遗产是见证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截至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两批共计13处水利遗产:
第一批北京市水利遗产名录:昆明湖、北海、白浮泉、广源闸、八里桥、清代自来水厂、澄清下闸遗址。
第二批北京市水利遗产名录:什刹海、平津闸、澄清上闸(万宁桥)、金中都水关遗址、卢沟桥、莲花池。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