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塞北,景色宜人。记者驱车行驶在长城一号公路上,进入朔州市山阴县境内,蜿蜒起伏的恒山翠微支脉之上,穿越千年的龙脊——广武长城逐渐映入眼帘。最美“月亮门”沐浴在阳光下,成为这段“原汁原味”的明长城最不容错过的景观。长城脚下就是旧广武村,一座保存完整的辽代古城呈现在眼前,这里曾是古代边地屯军、兵家必争的战场重地,如今是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旧广武村旧貌换新颜
近年来,山阴县主动对标浙江“千万工程”,发挥长城一号旅游公路优势,串联起广武明长城、旧广武城、汉墓群、广武国际滑雪场等景区点,推动长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南部文旅康养集聚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旧广武村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以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为抓手,统筹推进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乡风文明改善和产业发展壮大,努力走出了一条以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守护古城“历史记忆”
“我们专程来看广武古城,城墙、城门保存得很完整,一路走来很有历史的沉淀感,还看到了烽火台、千年柏树。这里是古代雁门关防御体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遗留着大量古代军事文物和历史故事。城内人文古朴,环境也不错。”正在城内参观的山东游客陈飞对记者说。旧广武城,如同一部尘封的史书,以夯土为页、箭垛为注,静静诉说着辽金烽烟与长城往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荣耀,仿佛带游客走进了那个战马嘶鸣的年代。这座被岁月打磨的古城,因小众、原始与厚重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探寻,正成为旅行者心中“避开人潮、对话历史”的理想之地。
旧广武城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城,坐北朝南,平面呈矩形,总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多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古城设东、西、南三门,不设北城门以防止外敌侵入,这也使旧广武古城形成了独特的明代古战场风格。城墙外砌砖石,保留16座马面、垛口等防御设施,城内“四街八巷”棋盘式街道布局清晰可辨,还保存着一座烽火台。这里曾是辽宋对峙的前沿阵地、雁门西北出口的防御据点,素有“勾注咽喉”之称,与广武长城、汉墓群共同构成“关、山、口、台”防御体系,被誉为“金斗银簸箕”,足见其军事地位。
漫步在古城墙上,遥望着远处的长城轮廓,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旧广武城不仅是军事防御的活化石,更是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2006年6月,国务院将旧广武城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1月,旧广武村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为“传统古村落”;2018年,旧广武村被山西省评为“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旧广武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同年,还被山西省政府评为“3A级旅游示范村”。近年来,山阴县以“最小干预”原则推进旧广武城保护,拒绝过度商业化,转而深挖文化内涵。旧广武城的魅力,在于它未被雕琢的野性。相较于热门景区的人潮,旧广武城的静谧与厚重更显珍贵。
2022年山阴县实施长城旧广武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系统地修缮、复建和改建,再现当年辽代时期的风貌。“古城修缮保护累计投资1.3亿元,主体工程已经完工。这座边塞古城在保留历史韵味的同时功能更加完善,为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游客可沿长城一号旅游公路自驾,游广武古城,串联广武长城‘月亮门’、汉墓群等景点,来感受‘塞上广武三千年’的沧桑。”站在古城东西走向的主街,村党支部书记赵兴业说。
素颜焕新赋彩时代
近年来,广武镇依托山阴县委打造南部康养文旅度假区的精准定位,不断挖掘文旅资源,将明长城、化悲岩寺、旧广武古城、滑雪场等文旅资源串联成一条文旅长廊,逐渐蹚出一条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相结合的发展之路。旧广武城随着修缮项目、历史文化名村建设项目的进一步推进,也焕发出新时代活力。
旧广武村位于山阴县西南,距县城40公里,紧邻朔广线、广梵线,距208国道、广武高速口1公里,交通条件便利。站在古城外仰望,城墙高大巍峨,厚重的城门仍在保护着全村736户、1736名百姓的安宁。进入古城东门,一条主街横贯东西,复古街区、仿古院落映入眼帘,沿路的旧民居也是一番古建风味,更加贴近历史,极具沧桑之感。门楼处,小狮子生动逼真。在旧广武古城北,高标准打造了小广场、休闲凉亭、地标石碑等小微景观,并配套健身器材,极大地方便和满足了群众日常休闲需要。
“这几年村里变化很大,既保存着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民俗,也具备了新时代的景观和便利。”旧广武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建强介绍。依托历史文化名村项目,旧广武村基础设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传统街巷沿街立面整治与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整治共2万平方米,路面改造1.6公里,重新布置完善城内市政管网和城墙排水系统,建成东西停车场各1座,设置停车位253个,并配套相应公共便民服务设施,修缮加固历史院落7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了,环境整治也实现了常态化。旧广武村的“旧”和“新”实现了完美契合。
“塞上广武三千年,长城两侧是故乡”。旧广武村通过不断挖掘“有故事”的产品和产业,展示地方文化特色,已成为山阴县特色文旅品牌。每天游人络绎不绝,到了长假,来广武古城的游客日均数千人。
旧广武村正以文化为笔、旅游为墨,书写着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文旅+”引产业共鸣
走在旧广武村内,只见道路两旁青砖灰瓦的院落错落有致,临街门面房开起了民宿、客栈、饭店,旅游标识和指引格外醒目。随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入,旧广武村乡村旅游迎来大发展,村民们纷纷加入旅游服务队伍。村民赵九红过去一直在外打工。随着当地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回村开起了饭店,生意兴隆。“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他感慨道。
“以前,乡亲们以种植、养殖为生,收入较低,农闲时只能外出务工。如今,大家开起了饭店、民宿、商店、采摘园,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收入明显增加。”张建强说。
大接杏是旧广武村的主导产业,杏园面积达1500余亩,村民年增收600余万元。古城外种满了杏树,每年4月杏花盛开,满目芬芳,满城飘香。游客置身其中,到处都是唯美的画面。6月前后,大接杏采摘更是吸引来很多游人。村民马占种植的杏树每到收获季都不愁卖,他高兴地说:“旅游业发展起来后,村里的大接杏销售可快了,我家的杏园离村子远点也能搞采摘卖出好价钱。”
近年来,旧广武村紧抓时机谋发展,产业多元化,新业态频出。依托广武大接杏等优质农产品资源和国宝文物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大接杏深加工模式和“文创基地+乡村旅游+广武杏茶”的运行模式,带动增收近千万元。旧广武村和周边村联合建起乡村振兴产业园,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的同时提升当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更多农产品“出村进城”。杏茶、小米茶等药食同源产品、天仡佬胡麻油、野山菇及“我爱广武”文创等农特产品成为当地品牌,并且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村里还建有2个村级光伏电站和1个小杂粮石磨加工厂,可为村集体增收5.3万元。通过支部引领规范多个产业合作社管理,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今年产业园新增的生物质燃料生产项目,既解决了秸秆处理难题,又为村集体每年稳定增加收益,让产业链条得到新的拓展。
“广武豆腐”远近闻名。村民赵世厚做了30年豆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坚持传统工艺制作的豆腐也走出村落,成为了最受游客欢迎的特产。“每天早起做三四百斤豆腐上午就卖完了,旅游旺季更不够卖。”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黄糕面、小米也颇受青睐,节假日一天最多时能售出几千斤。产业兴旺在村民“乐开花”的脸上得到了印证。
“今年,我们投入3.3亿元资金,正在实施广武汉墓群和广武古城保护利用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广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3A级景区、广武国际滑雪场升级4A级景区建设。旧广武村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将更加宽阔。”广武镇镇长刘志霞说。下一步,旧广武村仍将在“千万工程”的指引下,不断推动党建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
来源:山西农民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