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夸父山——
一座山承载的千年神话与文明印记
文/图 姜涛
夸父陵石碑
夸父山峰峦叠嶂、巍峨秀丽,位于灵宝市西南20公里阳平镇涧沟村夸父营自然村正南。
抵达夸父山脚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土冢,人们称其为“夸父茔”或“夸父陵”。沧桑巨变,这座坟茔已不复往日的高大雄伟,站在它面前,依然能清晰感受到那份神圣与庄严。据村里的老人讲,夸父营村最初名为“夸父茔”,便是因这座陵冢而得名。
关于夸父,《山海经》中有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
而在夸父山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段远古传说:远古时期,中国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巨人氏族部落,部落首领名叫夸父,他右手握着青蛇,左手持着黄蛇。当他看到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田野、晒干民众赖以生存的河流时,便立下誓言要捉住太阳、征服太阳,为百姓造福。可还没等他靠近太阳,就被太阳炽热的光焰烤得口干舌燥、痛苦难忍。于是他立刻转身,奔向黄河、渭河饮水,即便喝干了两条河流,依旧无法解渴。无奈之下,他只能转向北方的大泽寻水,半路上渴死在秦岭脚下。他的身体化为一座山峰,当地民众便将这座山命名为“夸父山”。
除了传说,史料中也有关于夸父一族的记载。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居住着上百个大小不一的氏族部落,黄帝、炎帝、蚩尤、夸父的部落均在其中。这些部落为了各自的利益,时常爆发战争,黄帝与夸父的部落也不例外。大战结束后,黄帝部落取得胜利,随后在铸鼎原地区采铜铸鼎、铭刻功绩,实现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而夸父一族战败后,被迫向西撤退,却遭到黄帝手下大将应龙的一路追杀,最终只能躲藏到灵宝铸鼎原南部的山岭一带。彼时天气炎热,再加上在饥渴难耐与瘟疫横行的双重打击,首领夸父不幸病逝。
夸父去世后,族人们将他安葬在山下,这座山也正式被称为“夸父山”。之后,夸父族人在铸鼎原定居下来,他们把用于测日的桃木棒插在住处四周,希望借此镇凶驱邪。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桃木棒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到仲春时节,桃花怒放,如火如霞。族人们便精心培植,让桃树成片成林。对于这片桃林与夸父山,多部古籍均有记载:《水经注》提到“湖水(即阳平河)出桃林塞之夸父山”;清光绪版《阌乡县志》记载“夸父山,在阌乡县东南三十五里”;《山海经·中山经》写道“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
夸父缔造了这片桃林,称得上是灵宝的奠基人。由于夸父族人长期在此大面积种植桃树,并世代在此繁衍生息,使得“从潼关东至灵宝函谷关,西至华阴等地皆为桃林”(《地理通释》),“官道夹植绯桃,仲春花开烂漫,直至潼关,绵延百里”(《瞻紫楼序》)。也正因这片桃林,才有了商代的桃林、西周的桃林塞、隋朝的桃林县,以及如今的灵宝市。
关于古桃林,史料中还有诸多细节可考证:《阌乡县志》载“阌乡东南十里有桃园,古之桃林”;《战国策》载“自潼津以东,皆为函谷,古之桃林”。而且,“十里桃花”是古阌乡十二景之一,“桃林牧竖”是古灵宝八大景之一。即便到了现在,从灵宝市区的地名和街道名中,仍能找到夸父文化的印记——桃林市场、桃林街、桃林路、夸父路等,早已成为灵宝地名和街道名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灵宝“夸父神话”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纳入保护名录。
其实,“夸父逐日”另有意思。经专家考证,夸父“逐日”实为“测日”。他手中的木杖是用于测日的标尺,夸父通过观测日影来确定时节。春分和秋分时昼夜时长相等,这一现象被称为“阳平”,如今的阳平镇便因此得名;灵宝市焦村镇的东册村和西册村(原名东测村、西测村),也因夸父曾在此测日而得名。
夸父文化作为灵宝黄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对这份文化遗产应心怀敬畏,用心传承、科学保护,让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耀眼的光彩。

声明:本公号原创文章谢绝媒体转载。如经授权转载,请于文章开头注明“来源:三门峡日报微信公众号(ID:smxrbweixin)”。
责编:蔡仲鸣
投稿邮箱:smxsjkb@163.com
微信推广:0398—2981057
法律顾问:河南宇萃(三门峡)律师事务所
赵双良 胡 彬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