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先生到故宫博物院旅游,在珍宝馆门口的东边夹道,导游突然停下,煞有介事地说:“这条路是阴阳道,阳面是人走的,阴面则是‘阿飘’(鬼)走的路。千万不能走在中间,否则就会和‘阿飘’碰面”。再往前到了坤宁宫,导游又停下脚步,让游客猜测皇上“几点翻牌子”,随后,居然模仿起太监,引来了众多游客围观,其中不乏孩子。
(9月10日京报网)
故宫珍宝馆前,导游编造“阴阳道遇鬼”的迷信说法;坤宁宫旁,引导游客猜测皇帝“翻牌子”时间并模仿太监取乐;三星堆博物馆里,导游将文物年代夸大、妄言“外星文明”……这些荒诞的讲解场景,让本该传递历史温度的文博之旅,沦为低俗趣味的“故事会”,不仅亵渎了文化遗产的严肃性,更可能误导游客尤其是未成年人的历史认知。
文博讲解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专业视角解读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让游客在游览中读懂文明、收获思考。但如今部分导游为博眼球、赚流量,将野史当正史、把低俗当趣味:要么编造封建迷信桥段制造噱头,要么拿历史人物的私生活开低俗玩笑,要么用“外星文明”“宫廷秘闻”等离奇说法歪曲史实。这种“假俗乱”的讲解,看似“生动有趣”,实则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当故宫的红墙黄瓦成了“鬼故事”的背景板,当三星堆神树被附会成“外星产物”,文物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与文化尊严,也在这些段子中被悄悄消解。更严重的是,未成年人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错误的历史解读可能扭曲他们对历史的认知,让本该严肃的文化教育变成“误导课堂”。
乱象频发,根源在于供需失衡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困境。一方面,随着“博物馆热”升温,官方讲解资源不足的问题凸显——许多场馆官方讲解场次少、预约难,难以满足庞大的游客需求,这就给缺乏专业素养的社会导游留下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文博讲解的准入门槛模糊、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社会导游既无历史知识储备,也未接受专业培训,仅凭“编段子”“讲野史”的套路揽客,而线上平台的讲解乱象更因传播快、隐蔽性强,长期处于监管盲区。
要让文博讲解回归正轨,既需“疏堵结合”,也需多方合力。从供给端看,博物馆应加强官方讲解队伍建设,通过增加讲解场次、优化预约流程、开发智能讲解设备等方式,填补服务缺口;同时可联合专业机构培训社会导游,建立“白名单”制度,将合格者纳入统一管理。从监管端讲,需尽快完善文博讲解标准,设立明确的准入考核与动态评价机制,对编造谣言、传播低俗内容的导游列入“黑名单”;对短视频平台上的违规讲解内容,也应加大清理力度,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监管。
文博场馆是历史的“活化石”,讲解者则是连接公众与历史的“桥梁”。这座“桥梁”若被低俗与错误侵蚀,历史的真相与文化的尊严便无从传递。唯有以专业守护历史、以严谨传递文明,才能让每一次文博之旅,都成为一场真正的文化熏陶,而非低俗趣味的消耗。让游客猜测皇上“几点翻牌子”,低俗讲解该住嘴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