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曦穿透云海,洒向贵州层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一座座世界级桥梁如同璀璨的银链串起千山万壑。
从“地无三尺平”到“桥梁博物馆”,在贵州,桥即是景,景亦和桥相映。
坝陵河大桥。
无论是桥旅融合1.0坝陵河大桥的观光初探,还是2.0平塘特大桥的文旅深融,再到如今3.0花江峡谷大桥的生态共生……近20年的时间,贵州完成了“天堑变通途”到“通途成风景”的质变跃升,让登高桥、赏美景渐成黔游风尚。
目前,贵州已建和在建的桥梁超过3万座,这些桥梁连起来超过5400公里。在世界排名前100的高桥中,其中有半数在贵州,前10名的高桥就有4座在贵州,“桥见贵州”已成为一张独特的世界级名片。
景色优美的鸭池河大桥。
“围绕世界级桥梁打造世界级旅游标识,贵州‘桥旅融合’发展正引领山地旅游新范式。”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黄强说,注重技术创新、注重景观设计、注重业态打造是贵州桥梁融合发展的特色亮点。
技术上,贵州交通成体系攻克了山区千米级悬索桥、大跨径斜拉桥、连续刚构桥等一批关键建造技术,形成一整套重大桥隧整体建造技术输出机制;设计上,充分考虑地域特征,以文化为内核,桥梁景观为延伸,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业态方面,不断丰富拓展极限运动、科普研学、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
花江峡谷大桥。
如今,于9月底建成通车的花江峡谷大桥,即将开启贵州桥旅融合的3.0时代。这座主跨1420米的悬索桥跨越深度达625米的峡谷,其建设本身就如同一场生态保护的极限挑战,桥旅融合的打造也标志着贵州桥旅融合迈向“多元产业生态”。
在贵州省交通运输厅二级巡视员、总工程师许湘华看来,花江峡谷大桥不仅是“横竖都是世界第一(桥高和山区桥梁主跨)”的大IP,加上桥梁所在区域拥有的三叠纪地质历史资源,是着力打造“桥遇三叠纪,云渡古海洋”主题,展示中国桥旅融合的一座新标杆。
花江峡谷大桥观光电梯。
与传统模式不同,花江峡谷大桥3.0版本的桥旅融合体现在三大创新维度——
规划先行。为充分利用贵州世界级大桥的知名度,多地共同编制《花江峡谷大桥桥旅融合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桥上做吸引力,桥下做生产力”的思路,把花江峡谷大桥及周边50余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统筹打造旅游景区。
设计前置。在大桥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后期桥旅融合的需求,从结构上进行计算,预留了旅游设施的预埋件,比如大桥上建设207米观光电梯、高空蹦极台、玻璃观景廊道、桥体两侧高悬步道等设施,与桥面形成立体游览环线,让游客多角度观赏世界最高桥的壮美。
壮美的贵州高桥风景。
全周期运营。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以大桥旁边的云渡服务区为中心景区,立足“以景观桥”,规划建设集餐饮、购物、娱乐、体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体,服务区涵盖酒店、观光服务楼、收费站房、体旅项目等,形成与布依文化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旅游景区,让大桥及服务区的定位、业态更加合理。
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两岸通行时间从2小时锐减至2分钟,这不仅大幅减少游客出行时间,增加游玩时间,对周边景区的联动文旅发展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平塘特大桥。
从坝陵河到平塘再到花江峡谷,站在未落成的云端观景台俯瞰,这些跨越天际的钢铁巨龙,正将贵州“山地公园省”的品牌形象传递到全世界——如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国际桥梁大会(IBC)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贵州就有4座桥梁获奖,外国网友感叹:“他们不仅建造桥梁,更在创造未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图/陈江南 刘青
编辑/刘立超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 陈曦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