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唐诗三百首,戴叔伦的《兰溪棹歌》至今让我倒背如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中的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市西南。棹歌,渔民的船歌。这首诗,仿拟民歌的韵致,以清新灵妙的笔触,写出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渔家的欢快之情,宛如一支妙曲,一幅佳画。
这首诗,从头至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绵延辗转的老街老巷
兰溪这个地方,实在有些“蛮横无理”,不管谁来到这里,它都会毫不客气地拎起你,一把丟进那些绵延辗转的老街老巷,那些狭窄得几乎只能供一人行走的小弄堂,然后不由分说地押解着你,走啊,转啊……
前方,目光所能及的那些地方,幽幽地,全是些历史,长长的,全是些往昔,远远的,都是些怀念,深深的,尽是些学问……
无数个令人眼花缭乱的地名在眼前蝴蝶一般飞舞:桃花坞,花园巷……一个比一个美丽;大学士巷,状元弟……一个比一个有学问;聚仁路,李渔路……一个比一个有名气;黄大仙路,药皇庙,下龙街……一个比一个更玄虚;而豆腐巷,宰羊巷……一个比一个洋溢市井的快乐;斗富巷,养砚街……一个与一个比试生活的瑰丽。
兰溪,就在这样幽深得仿佛永无休止的老街老巷中,炫耀着它的古老与优雅,展示着往昔的辉煌与富庶……
随便走到哪个街角巷口,你站住,举目四望,数不清的故事传说便会在一瞬之间如同欢快的小鸟一样飞来,一下子落满你的肩头,七嘴八舌地诉说那些早就化作了炊烟的往事:这个弄堂里曾经住过一位明朝的宰辅,就是他建起了望衢台(告天台),好让他天天眺望那从衢江里流淌过来的故乡。而在那个巷口,曾经有台湾义勇队的医生们坐堂巡诊,为抗战的伤兵们救死扶伤……
不仅仅是街巷,登上兰江边的码头和石阶,数不清的往昔就会像江水一般汹涌激荡地涌来。兰荫山的故事,水运码头的今昔,茭白船的倩影,九姓渔民的传奇……太多太多的往事与传说,会让你感受一种几乎让人喘不过气的美丽。
哦,兰溪,你真是一个美得有些“霸道”的地方!
可是对不起,对面来人了,他拖着根长长的辫子,白皙的脸膛上闪动着无边风月,哇,竟然是李渔……
李渔(清康熙年间,戏曲论著《闲情偶寄》作者)的脚步声从那幽深的小巷里传来:
有时响得那么激越欢快,那是他在乡试中小试牛刀得了秀才,被婺州上下一致视为“神童”的时侯;有时响得有些迟缓沮丧,那是他在投考举人名落孙山的时候;有时候脚步声又变得无奈而愤怒,那是在亲眼目睹了“婺城攻陷西南角,三日人头如雨落”的惨景,匆匆逃回家乡的时候;有时那脚步声又突然变得急切而扎实,那是在他担任了族长,正忙着在老家修盖“伊山别业”的时候……
文化,就从那些已经斑斑驳驳的青砖墙缝里渗透出来,从那些不知道已经悬挂了几个世纪的匾额牌坊上倾倒下来,从那些蔓延着点点青苔的石阶上堆砌出来,从那些充满日常生活情愫的小巷人家里飘逸出来,然后几乎是劈头盖脸一般,一古脑儿地朝你砸来……
于是,你会在这方天地变得从未有过的娴静,从未有过的从容,你会变得快活,变得大度,然后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都变得有些兰溪男人一般地儒厚文雅起来。
感受诸葛八卦村
电视上曾讲述过,在金华兰溪有一个神奇的村庄,叫诸葛八卦村。抗战时,日寇进行大扫荡,从村边经过,竟然没有发现这喧闹的村庄。北伐时期,国民革命军与军阀孙传芳在这个村庄附近激战三天三夜,该村却安然无恙。陌生人到此,常不得其道而入,不得其径而出,盗贼贸然进村,往往束手就擒。当时,只是听听而已,也未较真。前几日,正好路过金华,去看究竟,果然如此。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省兰溪境内。我们从330国道下来,一路丘陵地势,车子转了几个弯,向山凹里慢慢前行。天正下小阵雨,空中雨丝飘然,疑似雾霭,空气清新湿润,远处几座不高的山,朦朦胧胧、断断续续,蜿蜒天边;近处的稻田绿油油的,田边溪水在静静流淌,树阴下隐隐约约有农家的房舍,好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画,让人赏心悦目。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诸葛八卦村。这里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现居有近4000人。
进村,我们先来到了“丞相祠堂”,怀着崇敬的心情,从正门进去,祠堂略显陈旧,但保存完好。院内古柏参天,雕梁画栋,古朴中透着庄重。庭中四根擎柱,格外抢眼,分别以松树、柏树、桐树和椿树作材料,寓意“松柏同春”。回廊两侧供奉着诸葛家族的十几位贤达,正堂上是“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的塑像。孔明羽扇纶巾,神态飘逸,正气凛然,呈现出运筹帷幄一代名相的风范。
作为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为“攘除奸凶,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刘备,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功彪炳史册。眼前的诸葛亮目光前视,但略显黯然无奈,他为实现“隆中对”,殚精竭虑,然三国中蜀国最为弱小,连年用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加速了蜀国的积贫积弱,耗尽心血的诸葛亮,也只能“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环视两旁,塑像边立有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和长孙诸葛尚的塑像。
穿过迷宫般的小巷,来到古村中心,这有一个圆形阴阳大池塘。一半有水,一半旱地,以曲线分割,水为阴地为阳,阳极与阴极,用两口水井表示,即为卦眼,池塘如钟,名曰“钟池”。诸葛后裔们用水与地,配上整个池塘周边的民宅,从高处看宛如一个巨大的实地阴阳八卦图。现在,我只能走到阳极之上,因为阴极在水里面,无法靠近。
这井,因为是在诸葛八卦村的中心位置上,所以罩上了神秘光环。我站在井边,抚摸着斑驳湿漉的井壁,试着感受传说中神奇魅力……没有什么,这是一口普通的井。井水清澈,几个村妇在此浣衣洗菜,漫步钟池旁,塘水映衬着古民宅,那白墙黛瓦,翘角门楼,那水波涟漪,清清倒影,就像水墨国画,很是好看。不由得感叹选址建造这村庄的大手笔。村里人说,全村整体结构是诸葛亮第27代后裔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环绕四周,向外辐射,贯穿村落,形成内八卦,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大有似连非连、半通非通、曲折玄妙之感。
更为神奇的村外太公山、擂鼓山、寺下山等八座小山环抱整个村庄,就是因为这外八卦状环绕的地形,保护了村庄免遭日本鬼子大扫荡的一场浩劫。村里屋舍多是两三层木楼结构,明清建筑居多,庭堂内回廊曲折,绿阴环绕,门外有庭,庭内有门,依然保持着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建筑风格,布局严整,数量繁多,结构精巧,又颇有苏州园林之妙。池塘与周边古民居融合为一体,为诸葛村注入了一种灵韵。徜徉村中,更领略了“八阵图”的玄妙。
诸葛亮鞠躬尽瘁,忠勤国事,其《出师表》,一片丹心,流芳千古。孔明高风亮节,两袖清风,身为丞相,其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的《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名句脍炙人口。诸葛村秉承先祖遗训,家家“出师表”,户户“诫子训”,每家门户上都贴对联,传承一个意思:牢记祖训,繁子荫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村民大多一手好字,扇面题词,条幅绘联。
在路上考问一小孩,背诵《诫子训》一字不差,原来孔明的文章是诸葛村后裔的启蒙教材。子孙遵循“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训,不能治国,就要济民。村民习药成风,村内有一“百草园”,种植草药,治疗伤风咳嗽,村民皆知用药。村中药铺不少,以“天一堂”为最,当中的 “诸葛行军散”、“卧龙丹”,为家藏应急良药。现在兰溪、金华、杭州和上海等地都有诸葛子孙开的药铺。当年,是否孔明先生深知为政之艰辛,又难舍济世救民之理想,故而嘱其后人从事这个不违夙愿的职业。
走在用青条石铺就的幽长的小巷,目睹这六百多年前的石板路,恍惚回到元明时代,不禁慨叹“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境界。我想,诸葛村悠长的历史,是无法用脚步丈量的。古村意蕴深厚,文化源远流长,让人每一次回眸,每一次置身其间,都能得到启迪,受到滋润。路上,遇见一摆书摊的老先生,我走过去边挑书,边与他聊起来。
老者向我们娓娓讲述一个个古村的传说。问及家事,老者如数家珍,其膝下的儿女,在古村长大,如今都到城里生活去了。他与老伴在自家老屋开了爿书摊。老者说,这个地方过去与外隔绝,年轻人呆不住。这些年开发旅游,游客打破了古村的宁静。他欢喜每天能看到许多陌生人,给古村带来生气和新鲜。我们远道而来,是慕名这里的宁静与古老,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却喜欢旅行者带来热闹。看来,躬耕“南山”下,不问山外事,难以成为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老人也渴望外面精彩世界。若不是行程紧迫,我真想细细品味村里沧桑的故事。
雨还在飘落,在湿润的细雨中,旅程要结束了。我们走出村庄,回首再望,白墙黛瓦沉浸在薄雾中,仿佛看到流逝不息的岁月在这里定格……世事变迁,兴替荣辱,诸葛村见证了历史的积淀和传承。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孔明后裔淡然从容地走到了今天。此时,暮霭轻雾氤氲古村,瓦屋垂柳依稀如画,烟雨中的诸葛八卦村,更像一幅空灵的田园诗卷。虽然我们逗留的时间很短,但却感受到这里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现代的和谐。明天,我们要回到城里,继续工作。人生就是一次经住喧扰,耐住冷清的行程。此刻,耳边响起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那深沉有力的歌声,时光流逝,诸葛村人没有“不知有汉、不论魏晋”般与世隔绝,在改革发展的今天,武侯后裔不甘寂寞,追求开放,与时俱进。
诸葛亮造苗家皮鼓
曾经在苗寨旅行时听说“苗家皮鼓是诸葛亮造的”一说,这次在兰溪买了一本《诸葛亮外传》一书,确有记载:
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之后,率众来到都柳江南岸苗家居住的地方安营扎寨,并为苗家办了不少事情。苗家的皮鼓,据说就是孔明造的。
在一个天晴日朗的冬天,诸葛亮骑马巡山,传来“叮咚!叮咚!”的声音。孔明越听越出奇,便叫随从看马,自己亲自进岩壁中去探看这响声的来源。
走到石壁深处,只见一垛突出的悬岩下,有个桶大的深窝,窝里积满了清亮的泉水,从悬崖滴下的水珠,一滴一滴落在石窝里的水面上,响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再加上岩壁的回声,更响更大,圆润好听,经久不息。孔明高兴地说:“我发现宝贝了,我发现宝贝了!”随从问是什么宝贝,孔明笑了笑随即扬鞭赶路。
傍晚,孔明去山坳口的几户苗家借宿。半夜,他梦见一位横眉竖眼的大将军,对着他呵道:“我可以把半壁江山给你,你可不要拿走我的将军鼓,如果拿走,我决不饶你。”
孔明一觉醒来,回想昨天看到将军岩下的滴水洞和晚上的梦,自言自语地说:“江山我要,鼓我也要。”
几天后,孔明策马回到营地,马上带着士兵去将军岩,并叫士兵用木板仿照将军岩下的滴水洞做了个桶桶。又杀了一头牛,牛肉赏给了士兵,牛皮用来蒙住木桶的两头。再叫士兵拿木捶一敲,声音比将军岩下的滴水声还好听,而且响声传的很远很远。孔明又叫士兵们仿造了十几个,除留下几个鼓舞士气外,剩下的都送给苗族的乡情做纪念。
苗家人得到孔明的赠赏,十分高兴,给他起名叫“皮鼓”。逢年过节,便学着孔明击鼓鼓舞士气的样子,也奋力敲击,籍以助兴。
越声/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