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为钥,唱响“邺都长歌”
——临漳县推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戴上VR眼镜,三国铜雀台竟‘活’了!不仅能感受古建筑的细节,还能亲眼看见古人筑城的热闹场景。”不久前,河南安阳游客王女士在临漳县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这一体验,成为这座千年古城文旅“破圈”的生动注脚。
9月12日至13日,第九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邯郸市分会场暨第八届邯郸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武安市、临漳县举办。作为承办地之一,临漳这座承载2700年历史(齐桓公于公元前685年至公元前643年在位期间始筑邺城)、见证曹魏至北齐六朝兴衰的“三国故地、六朝古都”,正以“历史+科技+IP”全新姿态迎接世界目光。
曾经让“沉睡遗产”蒙尘的古城,究竟如何唤醒千年文脉?即将启幕的旅发大会,又将为它打开怎样的新发展格局?
临漳县城一角 。 临漳县委宣传部供图
三维破壁:
文旅“出圈”的底层逻辑
临漳文旅的异军突起,并非偶然的“流量爆发”,而是以“遗址活化守根脉、IP破圈聚人气、项目牵引提能级”为三大支柱,步步为营将历史厚度转化为产业热度,让千年文化从“书本里的文字”蜕变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生活场景。
正如“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文旅品牌口号,临漳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邯郸乃至河北文旅版图上的耀眼新星。
遗址活化:让夯土遗址“开口讲故事”——
“5年前游客来邺城,就是‘打卡式观光’——对着金凤台的土坡拍张照,读一遍介绍牌上的文字,最多停留40分钟就走。”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工作人员王振兴至今记得,曾有位老游客感慨“这么好的历史,怎么就只能看土堆?”这一问,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作为都城规划肇始地(曹魏邺城开创“中轴对称、分区布局”模式,影响东亚都城建设千年)、建安文学发祥地(曹操与建安七子在此留下“建安风骨”)、多元文化交融地(公元3—6世纪,邺城成为中原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大熔炉”,汉、羯、氐和慕容鲜卑、拓跋鲜卑等族群先后在此建立政权或聚居)、佛学弘传中兴地(东魏北齐时期佛教艺术鼎盛),临漳的文化家底足够厚重。
如何让“静态遗址”活起来,是破局的第一道坎。
固基筑本,用基础设施搭建文旅框架。2024年,临漳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密集出台“政策组合拳”:编制《临漳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城市景观景点提升攻坚行动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见成效。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驱车行驶在临邺大道旅游风景道,仿佛“穿行在历史长廊”;沿途新建的5处旅游标识牌、提升改造的2个旅游服务中心,还有31座旅游厕所全部达到二类标准,让游客游得舒心、玩得愉快;铜雀三台遗址公园内,新修的游步道、铺设的金凤台顶地砖、全面维修的防护栏,增设的63个高清监控摄像头,既保障游客安全,也为文物保护加上“技防锁”。
临邺大道(图片来自临漳发布)
科技赋魂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邺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作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扶持项目,是活化的“核心载体”。公园定位为保护、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古代都城类大型遗址保护展示园区,依托邺城遗址,建设魏晋南北朝考古科研基地,打造满足日常休闲游憩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和旅游景点。公园分为核心遗址展示区、考古发掘公众开放区、道路系统展示区、城墙遗存展示区、展示预留区、河道绿化区、景观过渡区、博物馆及管理服务区、文化产业园区,互动感拉满。
“现在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能达到3.5小时。”临漳县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涛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文化融脉,让成语与遗址“共生共荣”。
“临漳是很多三国成语的发源地,比如‘望梅止渴’‘才高八斗’‘煮豆燃萁’,这些都是最好的文化纽带。”临漳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志鹏介绍,在铜雀三台遗址公园、邺城博物馆等A级景区设成语文化墙,用绘画的生动形式还原成语故事;组织讲解员开展“名导讲成语”活动,20余条短视频在抖音上线;铜雀三台遗址公园推出“背成语享门票优惠”活动,游客现场背出3个邺城相关成语就能减20元,常有孩子拉着家长“提前在家背成语,就为了省钱又长知识”。
IP破圈:让千年文化“圈粉年轻人”——
“大家好呀,我是邺小宝!今天带你们去吃临漳扒兔——这可是曹操都夸过的美味,肉质细嫩,咬一口满嘴油香,来临漳不吃它,等于白来哦!”在抖音、B站等平台,一个以金黄色为主色调,服饰融合邺城Logo,整体造型憨态可掬、灵动可爱的卡通形象“邺小宝”,正用“绝绝子”“YYDS”等网络热词,带着网友“云游”临漳。这个2022年诞生的文旅IP,如今已成了临漳的“头号代言人”。
“过去我们宣传邺城文化,总用‘厚重’‘悠久’这样的词,年轻人不爱看。”临漳县文广旅局局长李楠坦言,如何打破“传统文化老龄化”的传播困境,是团队曾面临的难题。直到2021年底,他们决定打造一个“年轻态IP”,经过6个月的设计、修改,“邺小宝”最终成型——形象圆润可爱,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设定上是“邺城文化守护者”,既懂历史,又懂潮流,能自然地串联起临漳的文化符号。
动漫短片《临漳寻宝》IP人物形象
为让IP“走出屏幕”触达游客,临漳县联合专业动画公司推出《临漳寻宝》系列动漫短片,其IP形象分别为“曹操”“成语精灵—邺小宝”“蔡文姬”“曹丕”“曹植”五个角色组成,以成语文化为核心,串联起临漳的历史、景点与特色美食,实现IP与城市的深度融合。故事围绕成语精灵“邺小宝”与曹操寻找丢失魔球的冒险历程展开,将“七步成诗”“巧夺天工”“文姬归汉”等经典成语融入其中,故事场景跨越邺城博物馆、七子园、三曹园、铜雀台等临漳著名地标,同时融入建安文学、临漳羊汤、顶盖烧饼等本土特色元素,通过沉浸式的叙事手法,带领观众深度体验临漳的历史风貌和现代风情,同时在轻松的动画情节中感受邺城文化魅力。
同时,依托“邺小宝”,临漳还开发了150余种文创产品:有折扇、文武杯、笔记本、书签、手提包、钥匙扣、冰箱贴等生活用品;有铜雀瓦砚、曹冲称象砚、造像、曹操青釭剑、曹操七星宝刀等出土器物“同款”类礼品;还有依托“明星文物”开发的“网红”产品“邺城萌娃”“文武杯酒具”“邺城通关文牒”“邺城明信片”等,游客直呼仿佛“跟着邺小宝完成了寻宝之旅”。
项目牵引:让千年古城知名度“跨级跃升”——
如果说遗址活化是“打基础”,IP破圈是“聚人气”,那么重大文旅项目的落地,则为临漳知名度的提升按下了“加速键”——从元宇宙体验到大型秀演,从节庆活动到精品线路,临漳用一个个“重量级项目”,让“邺城文化”从区域认知走向全国关注。
元宇宙项目打造“穿越千年”的沉浸体验。2024年初,位于邺城考古博物馆副馆的《天地中轴・探寻源点》元宇宙项目正式开放,这是临漳“科技+文旅”的标志性作品。项目用UE5引擎和LBVR技术,1:1还原公元220年邺城的中轴大街——在1000平方米的体验空间里,游客戴上VR设备,就能“站”在中轴线上:左边是鳞次栉比的商铺,商贩吆喝着“笔墨纸砚嘞”“胡饼刚出炉”,伸手去碰商铺的布帘,能感受到虚拟的布料触感;右边是威严的曹魏宫殿,侍卫手持长戟守卫,“文官”们捧着竹简匆匆走过;若选择“策马奔腾”模式,还能体验“骑着马逛邺城”的乐趣,耳边风声、马蹄声交织,仿佛真的穿越回三国。“为了还原得精准,我们花了6个月查历史资料,请教了5位考古专家,光邺城建筑的细节就改了12版。”项目技术负责人陈山宏说。
大型秀演献上“史诗级”的文化盛宴。旅发大会期间,大型史诗沉浸演艺《邺都长歌》将在邺都幻境·三台秀演城首演——这是中国首个以曹魏邺城文化为核心的全景幻影剧场演出,光筹备就花了18个月。走进剧场,360度缓慢旋转的观众席格外吸睛,搭配环绕式四面舞台,游客坐着就能“跟随场景移动”;演出中,360度全息技术与实景演艺结合,裸眼3D让“铜雀台拔地而起”,水雾气爆模拟“官渡烽火”,高空威亚带来“飞天”的失重感,短短60分钟,游客就能从春秋时期“穿越”到六朝,亲历“曹操建邺”“建安七子赋诗”“北齐佛造像诞生”等历史场景。“我们想让观众不是‘看演出’,而是‘走进历史’。”导演团队介绍,“我们正加紧排练,要让旅发大会的观众记住这场‘属于邺城的史诗’。”
节庆活动让临漳“四季有热闹”。“过去临漳文旅‘靠天吃饭’,节假日人多,平时冷清。”临漳县文广旅局局长李楠说,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地借元旦、春节、五一、中秋等节点,打造了一系列节庆活动:春节的“邺城新春大集”上,非遗传承人现场剪“铜雀台”“建安七子”剪纸,糖画摊前排起长队,河北梆子《曹操与杨修》、杂技《铜雀飞天》等7场好戏连演,2024年春节单日最高接待1.2万人次,周边餐馆、民宿营业额同比增长150%;五一的“三国文化节”上,游客可穿汉服、学射箭、体验“古代科举”,不少家庭“全家总动员,孩子穿汉服拍照,大人了解历史”;中秋的“邺城赏月会”,在铜雀台遗址前摆上月饼、瓜果,游客围着篝火听“邺城中秋故事”,氛围感拉满。
精品线路让临漳“融入区域大文旅”。“单个景区的吸引力有限,只有联动周边,才能拉长旅游产业链。”临漳县副县长刘文超说,临漳主动“牵手”周边地区,打造精品线路:与河南安阳开通“安阳—临漳”旅游直通车,游客上午逛安阳殷墟,下午就能到临漳看铜雀台;与曹操高陵景区推出联票,“一张票玩两地,比单独买便宜30元”;入选河北省“跟着赛事去旅行”20条精品线路,邺城博物馆、铜雀三台遗址公园还被纳入邯郸市“古城文化游”“博物馆研学游”线路——比如“古城文化游”线路中,游客第一天逛邯郸丛台公园、永年广府古城,第二天走大名古城、铜雀三台遗址公园、赵王城遗址,第三天去峰峰响堂山、涉县娲皇宫,“一路逛下来,能全面了解邯郸的古城文化”。2024年6月,临漳还与磁县、峰峰矿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出“邺城遗址—磁州窑—响堂山石窟”线路,开通旅游直通车并实行“一票通”,“过去游客只来临漳玩1天,现在能玩3天。”
从“流量”到“留量”,从“网红”到“长红”,临漳文旅的“出圈”密码,正在于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化为笔、科技为墨,在新时代的文旅版图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邺都长歌”。
旅发大会:
“蓄势破局”的新起点
“承办旅发大会,对临漳而言是‘大考’,更是‘机遇’——它推动文旅设施建设足足提速两年,实现资源‘全域联动’,也让我们看清‘服务升级’‘产品可持续’的新考题。”刘文超的话,道出这座古城对旅发大会的清醒认知。
这场盛会,不仅是对临漳文旅成果的检验,更是其“蓄势后再突破”的关键契机。
机遇:从“单点闪光”到“全域发亮”——
旅发大会将化身临漳县文旅建设的“催化剂”。为承办旅发大会,临漳按下文旅设施建设“快进键”:邺都幻境·三台秀演城原计划2026年完工,现提前至2025年9月投用,除《邺都长歌》演出外,还将推出夜间沉浸式灯光秀——夜幕下的铜雀台将被灯光勾勒出恢弘轮廓,配合全息投影,仿佛千年古城从历史深处苏醒;临邺大道旅游风景道增设12处观景台、休息驿站,驿站内提供热水、充电服务,还摆放临漳文旅宣传册,“游客开车累了,停下来既能了解临漳,又能拍摄风景照”;县城商铺也主动“扮靓”门面,不少餐馆、酒店外墙绘上“邺小宝”“铜雀台”图案,“要让游客一进临漳,就感受到浓厚文化氛围”。
以资源联动实现从“临漳游”到“区域游”。旅发大会筹备期间,临漳打破“单打独斗”格局,融入邯郸乃至冀南文旅大格局。2024年6月,临漳参加北朝文化旅游带推介会,与磁县、峰峰矿区达成合作:共同设计“邺城遗址—磁州窑—响堂山石窟”线路,游客在临漳探寻“六朝都城文化”,到磁县体验“磁州窑制瓷”,去峰峰欣赏“响堂山石窟艺术”,一条线路即可感受北朝文化的多元魅力;实行“一票通”政策,游客购一张票可游览3个景区,较单独购票节省50元;开通旅游直通车,每日3班车往返三地,“无需自驾,也能轻松畅游”。“过去游客只知临漳有铜雀台,如今知道周边还有诸多好去处,愿意多停留几日。”临漳县旅游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贾志鹏介绍,线路推出后,来临漳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5天延长至3天,周边餐馆、民宿生意也将随之升温。
破题:从“赚流量”到“留人心”——
“旅发大会带来的流量具有时效性,如何将‘一次性游客’转化为‘回头客’,让临漳文旅实现‘长红’,才是核心课题。”刘文超坦言,面对蓄势待发的文旅市场,临漳正从多个维度探索“破题路径”——
以“精办旅发”为抓手,深耕文旅融合:推进邺城三台遗址改造、考古博物馆升级等项目落地,联动周边景区推出优惠旅游套餐,借中秋国庆等节点办探秘遗址、诗词朗诵、民俗表演等主题活动,以专家培训、讲解竞赛锤炼高素质服务团队,用主动优质的人性化服务覆盖农民、残疾人等群体,让旅发成果惠及全体游客;
以“严护文物”为根基,筑牢遗产防线:加快邺城遗址209号建筑址、赵彭城北朝佛寺遗址保护方案编制,推进《邺城遗址保护规划》修编,深化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整改卫星遥感监测图斑问题,争跑专项债券资金,以制度完善护馆藏安全、以科研合作挖文化内涵、以宣传引导提群众保护意识,让文物遗产永续传承;
以“普惠文化”为目标,厚植民生福祉:构多元筹资渠道保障惠民项目,施非遗“青苗计划”育10—15名年轻传承人、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保每村享一次高质量演出消弭文化鸿沟,以培训引才双管齐下壮大演艺队伍,靠“新媒体+传统媒体”扩临漳文化影响,用图书流动服务推全民阅读,让文化惠民阳光普照城乡角落。
站在旅发大会的历史节点上,临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文旅”为钥,解锁转型新生的无限可能——过去,它因“六朝古都”闻名却鲜为人知;如今,它用科技让遗址“开口说话”,用IP让文化“焕发生机”,用项目让知名度“稳步跃升”。
“临漳的文旅发展没有终点。”刘文超说,“我们希望,提到三国,人们会想起临漳;提到古城文旅,人们会想起临漳;提到文化传承,人们还会想起临漳——这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的初心。”
邯郸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冀晋萌 苏醒
图片除注明来源外,其余为邯郸新闻+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