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微信公众号
这个夏天,“文博热”像开了挂,热门场馆一票难求,文创商店排起长龙。有人兴冲冲地带回一兜子文创,却发现不少产品仿佛共用一张“网红脸”。“考古盲盒”挖出满满塑料感的劣质品,一些景区古风首饰材质廉价、款式雷同,难见“文化味”。有网友忍不住调侃:“这波创作,文物看了都要‘受伤’。”
当创意变成复制粘贴,文化变成贴标签,不禁要问,我们是否偏离了文创的初心?这样的文创,又该如何托起一段文明的深情与重量?
一
文创,顾名思义,是文化与创造的双向奔赴。我们曾为“马踏飞燕”丑萌玩偶上头,也为凤冠冰箱贴的巧思折服,古风与潮流碰撞出的火花,是可感知的文化温度。然而,在消费主义浪潮中,一些文创渐渐变了味,从“走心”到“走形”,从比拼创意滑向流水线作业,陷入“敷衍”与“山寨”的泥沼。
走进文创商店,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恍惚感?帆布袋、马克杯、胶带……这些产品好像出自同一个模板,印上文物图案就成了“国潮”,刷上品牌logo就是“联名”。看似琳琅满目,实际却是千篇一律,让人感到审美疲劳。就像遍地开花的文创雪糕,你举起拍照的那一根,或许只是换了个背景的同款造型。这种“贴图即文创”的套路,只是将文化符号以物理的方式“贴”了上去,却没有以文化的方式“走进人心”。
还有一些文创常被吐槽“精致土”,披着文化外衣,既不实用,也缺乏美感,更谈不上有多少文化的深意。比如某款诗人盲盒,随意篡改古诗名句,出现明显错误。又如,“红楼梦”主题扑克,除了几张牌上印着人物形象,其他与普通扑克无异,价格却翻了几番。看起来很古风,却是生硬拼凑。所谓文创,有时竟成了“没文化”的闹剧。
近来推出的“鲁迅同款毛背心”,迅速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鲁迅OOTD”风潮。文创“出圈”本是好事,但现实中一些产品的创新之路却越走越偏。为博眼球、冲销量,有人把鲁迅形象做成四方脸臭豆腐,还有人给他染黄发、挂金链,拿恶搞当创意,把低俗当有趣。当“好玩”变成“乱玩”,我们不得不思考:文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二
时下,逛文创、买文创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方式。国家文物局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比上年增长63.7%,文化符号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热点。
在文创经济热闹的背后,一些文创产品却少了沉下去的“慢功夫”。或是被短期利益诱惑,或是受浮躁氛围影响,市场上充斥着跟风复制的网红款。一个创意刚冒出来,仿制品已经在流水线上狂奔。如一度爆红的“拿捏”毛绒玩具,转眼间就有了五花八门的“好运拿捏”挂件。原创者往往陷入“为他人作嫁衣”的困局,这使得一些团队不敢沉下心来长期创新。在“唯快不破”的赛道上,那些需要时间沉淀、耐心培育的文化种子,难以生根发芽。
一些创作者只顾借文化的幌子赚流量,却并未真正读懂文化背后的历史脉络与精神内核,透出明显的功利心态。相反,那些被人记住、进入生活的文创,往往源于对文化的敬畏与对人的体贴。比如“贵妃同款”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让盛唐风雅变得可佩戴、可触摸。
有消费者感叹:“为情怀买单,却买不到诚意。”有的设计仍停留在“自说自话”阶段,未能呼应人们的情感需求和使用场景。一旦设计者困于闭门造车,就会离市场越来越远。不出风的迷你团扇扇、亮度微弱的书灯、还没传输几次就故障频出的造型U盘……它们看似有趣,却因缺乏实用与耐用的品质,一被带回家就成了“鸡肋”。
好的文创,不应只是物件,更应是一座桥,连接人与故事、传统与当下。若只以即时效益衡量一切创造,无异于将文化驱入浅滩,久而久之,我们将失去走向独特与深远的可能。
三
时间会淘尽浮于表面的喧哗,唯有真诚的创造才能沉淀下来。文创,终究要回归到“文”的积淀与“创”的探索,重要的不是“卖什么”,而是“传递什么”。
文创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一种“打开方式”。当我们用现代语言去解读古老文明,高冷的文物也能变成有趣的“潮玩”。比如,三星堆把青铜着裙立人像设计成“健身达人”、给纵目面具配上“眼光要长远”的梗,瞬间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文创也可以很“在地”。比如,甘肃用定西土豆和软儿梨做成毛绒玩偶,西安把馍馍变成“绒馍馍”盲盒,这些“土味”特产,反而让人上头。这恰恰是文创真正的生命力,让传统文化长出新的血肉,自然而然地流淌进日常。
年轻人为文创买单,买的不是物品,而是“情绪共鸣”。文创消费实际上是一种情绪消费,就像苏州博物馆在大闸蟹开捕季推出“捞蟹”互动,游客排长队何止是为了捞一只玩偶蟹?更是捞一份情绪价值拉满的快乐。再如红山动物园的毛绒工位牌,成了打工人的“精神嘴替”:“知道你急,但你先别急”“不要烦不要烦,工作永远做不完”,句句扎心,却莫名治愈。好的文创,就像一个懂你的搭子,安稳地接住你的情绪,治愈你偶尔的焦虑。
文创的未来,属于既能玩转技术、又能拿捏温度的创造者。数字文创正让沉睡的文化“活”起来,变成可触摸、可参与、可共创的沉浸式体验。比如,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小程序,你可以动手DIY一条专属的敦煌丝巾。这不只是把千年美学“复制粘贴”,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把情感和创意“加载”进去。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历史的隔空对话,是一次个性化的文化表达。拥抱技术,让我们不再是远远地观望文化,而是真正“走进”文化里,用自己的方式,把故事讲下去。
每一件有温度的文创,都是文化传承的小小火种,带着故事,点亮日常。这里不是喧闹的卖场,而是每个人都能走进的、轻盈而深刻的文化现场。毕竟,谁不想牵一匹“绿马”逛博物馆,听陶俑讲一段故事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