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我们从长春出发,穿越长白山密林,走过牡丹江丘陵,登上松花江太阳岛,融入呼伦贝尔大草原,一路风顺。途中,我们俯瞰天池秘境,观看牧人赛马,漂流大泉河,做客游牧部落,乐而忘返。山高林密,火红水绿,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北国夏日,令人陶醉。
天池秘境
在长白山天池景区候车区,我们乘专线环保车,经环山公路拐了72道弯,顺利登上了海拔2600多米的长白山天文峰。沿直达峰巅的木栈道,步入人头攒动的观景台俯瞰,一片蓝得让人心尖发颤的碧水,静卧在十六座雪峰之间,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以及四周的群峰,宛如一面巨大的天空之镜,令人惊艳。恍若置身仙境,我们心旷神怡。
千百万年前的火山喷发,竟然能让长白山顶凹下去一个南北长约4400米、东西宽约3370米,最深达373米的池塘,举世瞩目。如今这块名为天池的“蓝色水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公布为“海拔最高的火山湖”。传说中,天池曾是神仙的居所,她的神秘色彩让无数游客心生敬畏。
“你们真是有福之人,第一次上山就能够看到天池的真容。长白山的山神爷待你们不薄。”导游小张打趣说。
原来,从山顶的观景台到天池水面的落差有数百米,山上每年有200多天都是云雾缭绕,想看天池,需要“赌天气”。“晨雾午散看运气,雨后放晴快冲刺”,这是当地流传的登山口诀之一。同时夏季山顶温度比山下要低二十度左右,要是碰上了风雨天,游客还不得不租军大衣御寒。因此,许多游客多次上山寻觅天池秘境,都无法看到天池的真面目,只能扫兴而归。
长白山天池北侧的天豁与龙门间的缺口,是天池的出水口。天池之水涌下出水口,经通天河顺势奔流,从悬崖之上飞流直下,形成了长白飞瀑景观。前往观赏的人络绎不绝。长白瀑布是天池的唯一出水口,并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上落差最大的火山口瀑布。
导游告诉我们,天池之水奔流下山后,分别注入松花江、牡丹江、图们江,因此天池又被称为“三江之源”。
与长白飞瀑相邻的绿渊潭,因岳桦荫翳、潭水碧绿而得名。潭水飞流直下,落于巨石而四溅,而后流入深潭,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
告别长白山时,默默念道,天池胜境,当为万众仰望。
草原篝火
乘旅行巴士沿中俄边境的卡线穿越呼伦贝尔大草原,途中去往马场体验骑行,登上高坡感受滑草,傍晚来到位于草原深处的一个蒙古部落民宿群。我们看到,上百个蒙古包有序排列,各排列之间由木栈道沟通,井然有序。
“入住以后,请大家随即集中一起去品尝内蒙古的传统名菜烤全羊,并参加篝火晚会。听说你们当中有人不吃羊肉,但我要告诉你们,以往有许多不吃羊肉的游客,到草原后遇见了烤全羊,吃的比其他游客还多。”导游小刘笑着通知说。
我们了解到,呼伦贝尔烤全羊源自蒙古族游牧传统,最早可以追溯至元代宫廷宴飨,是当地招待贵宾的最高礼仪。烤全羊的原材料十分讲究,选用的是4-6月龄草原羊,宰杀后的羊,不用剥皮,直接开膛去内脏,选用梭梭柴点燃的特制烤炉烘烤。整只羊待高温闷烤至半熟后,再以火块炙烤至焦黄,使佐料的香味渗入肉质,据说十分可口。
我们一行15人走进一个大型蒙古包,围在餐桌前坐定。“品尝烤全羊之前,要举行一个仪式,请尊敬的贵宾们在你们当中选出王爷、王妃来主持。”好客的主人提议说。
“王爷”、“王妃”很快就被选定了,我们目送他们出门去更衣。转眼,“王爷”、“王妃”分别换上红色和蓝色的蒙古族长袍,与推着勒勒车的巴特尔(小伙子)一起走进了我们的蒙古包。勒勒车上,咖啡色长方形食盒里盛放着香气四溢的烤全羊,羊肉上有绿叶菜覆盖,引人注目。
仪式开始,“王爷”用手沾起酒碗里的美酒,弹向空中,洒往地面,抹上脸颊,各表敬意。接着,他切下一块最好的羊肉,与“王妃”一起品尝。他俩确认了羊肉的品质之后,外皮金黄酥脆,内里软嫩多汁,香气浓郁的烤全羊才被端上餐桌。我们纷纷取食,大快朵颐,赞语一片。席间,当地的一位琪琪格(姑娘)前来献歌助兴,餐桌上欢声笑语不断。
品尝了烤全羊,我们与在其它蒙古包里就餐的游客们几乎同时来到了广阔的露天广场,参加篝火晚会。广场中央,主人已经用木杆搭好支架,层层堆叠,形成空心的柴堆,等待点燃。应主人的邀请,各个蒙古包选出来的“王爷、王妃”应邀走到广场中央,参与主持祭拜火神的仪式。原来,燃烧篝火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候,草原上的先民们学会了钻木取火,发现火不仅可以烤熟食物,还能驱赶野兽,保护生命安全,自然而然对火产生了崇敬之情。后来,先民们就通过篝火晚会来表达对火神的崇敬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当晚,祭罢火神后,“王爷”们举起火把,点燃了篝火。随着音乐响起,篝火越烧越旺,映红了夜空,大家手拉手围绕篝火载歌载舞,时而欢呼跳跃,时而比肩绕行,时而牵手聚合,气氛十分热烈。那晚的每一段欢声笑语,每一个奔放的瞬间,都令人难以忘怀。
随着篝火晚会谢幕,我们在夜色中踏步归宿。璀璨的星空呈现在眼前,夏虫的鸣叫在耳边响起,草原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回到蒙古包,我们打开淋浴器,洗去一天的疲劳,很快进入了梦乡。睡梦里,金黄色的羊肉块和熊熊燃烧的篝火一次又一次在脑海里浮现。
凌晨三点多,天就放亮了,阳光透过蒙古包顶上的天窗,照在了我们的床上。躺在床上,我们忽然想起导游之前的介绍,蒙古包顶上的天窗不仅用于透光通风,还具有计时功能——通过阳光在不同季节的照射方位变化,牧民可将其作为天然日晷记录时间。心里的些许不爽,瞬间烟消云散。
走进草原,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
大汗行营
驱车来到位于满洲里市东湖区的“铁木真大汗行营”门前,遇到了前来敬下马酒的蒙古族兄弟。接过绿色的哈达和飘着酒香的银碗。我用右手无名指蘸着酒,分别向天空、地面、额头各弹洒了一次,寓意敬天、敬地、敬佛法僧三宝。礼毕,我将银碗里的酒一饮而尽。
行营里的琪琪格(姑娘)苏日娜,是一位从海拉尔嫁过来的孩子娘。她领我们走进了行营待客的一座蒙古包。蒙古包内壁的正中摆放着一张祭台,祭台的上方挂着成吉思汗的肖像。她安排大家坐定,便打开了话匣子。
“大营是铁木真的大后方,在经历了一生唯一的一次败仗后,他回到这里秣马厉兵,最终成就了他的霸业。大营,可以说是一代天骄铁木真的福地。”苏日娜开门见山地说。
接着,她向我们介绍了游牧部落的婚丧民俗。“游牧部落,流动放牧,部落内部不能近亲结婚,因此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便是琪琪格(姑娘)们追求意中的巴特尔(小伙子)的机会。不过,巴特尔与琪琪格定亲之后,需要到琪琪格的家里干一年活,以报答岳父、岳母对琪琪格的养育之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婚后,琪琪格就要与巴特尔一起去放牧,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再见到自己的父母。在我们游牧部落,是没有娘家一说的。
我们信仰藏传佛教,长生天,至高无上。牧马人一生会吃许多牛羊肉,愿意在逝世后把遗体奉还给草原。他们一旦去世,子女们会将裹满白色哈达的死者的遗体放在勒勒车上,送往草原的深处。行车途中,遗体一旦从勒勒车上滑落,便是上天为死者安排的最后的归宿地。送葬的人会很快返回部落。十天后,死者的子女会重回遗体滑落的地方,搜集死者残留的骸骨,挖穴掩埋。这就是我们游牧部落的葬礼。正因为如此,你们在草原上看不到坟墓和墓碑。”
苏日娜还说,我们部落有19个家庭,100多口人,其中我家四口人。我家有草场8000亩,目前正在禁牧休牧期间,我们负责管理草场,不能放牧。政府会按照我们的管理水平,发放不同标准的补贴。政府还根据我们的特点,给我们安排不同的岗位参加劳动,以增加我们的收入。
接着,苏日娜带领我们登上了按一比一的标准复制的铁木真大汗行营主战车,设立在勒勒战车上的主营直径16米,高5米,实用面积200平方米。正对厅门处,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画像,旁边是一张完整的牛皮,上面刻有史学家翻译的“成吉思汗远征图”。主营蒙古包里的色彩艳丽、宽敞明亮,显得高贵、气度不凡。四壁的壁画制作精良,图案古朴、色彩明快,十分惊艳。从周边有关成吉思汗战事的浮雕壁画中,我们仿佛看到勇敢剽悍成吉思汗,率领着铁骑远征,所向披靡,金戈铁马的厮杀场面似乎就在眼前。
参观设立在勒勒战车上的主营,我们不仅听到了许多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事、还欣赏到了源远流长的蒙古族手工艺制品,品读了地道的蒙古族文化。
主营周边的80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蒙古包,据说是按照传说中的铁木真行营布局设计的,大营除主营外,还有四个副营,分别代表着成吉思汗的四个儿子。
之前的夜晚,我们住进了屹立在草原上的蒙古包。入住之前,导游告诫说,进了蒙古包,一定要先关门后开灯,防止蚊子光顾。夜里,听着蒙古包外呼啸而过的草原风,面对蚊子、蚂蚁的不断骚扰,我们亲身感受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的豪放与艰辛。
俄族木舍
“前面,我们就快要到与俄罗斯奥契洛村隔河相望的蒙兀室韦魅力名镇了,名镇仅一条主干道,建筑多是俄罗斯风格的木刻楞,很有特色。今夜,我们安排大家住在松香弥漫的木刻楞里,你们一定会做一个香甜的美梦。”在行驶中的巴士上,导游小刘介绍说。
说话之间,巴士在“嘎丽娅旅游之家”的前面停稳,我们一行拉着行李爬上木楼梯,分别住进了外面刷清漆,保持了原木本色的“嘎丽娅”的木刻楞客房。客房用原木榫卯搭建而成,是俄罗斯族典型的民居,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等优点。站在客房里,我们隔着明亮的玻璃窗远眺,俄罗斯的奥洛契村的尖顶木屋尽收眼底。
望着奥洛契村,我不由想起了之前应邀到坐落在公路边的“喀秋莎”家做客的情景。
“献上面包,请客人蘸上盐享用,这是俄罗斯族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今天,你们去喀秋莎家,同样享受贵客的待遇。”到“喀秋莎”家之前,刘导如是介绍说。
品尝了喀秋莎家的面包,我们步入了客厅。两位俄罗斯族大婶和一位手风琴演奏家热情接待了我们,他们载歌载舞,客厅里喜气洋洋。
“各族人民是一家,永远跟着共产党,千秋万代不分家。”他们用歌唱,表达着自己的心声。
“很早以前,我们从俄罗斯迁徙到了额尔古纳河一带淘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仅有了稳定的家庭,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前,当前苏联官方邀请我们回国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留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实在不愿意与爱人和子女分离。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被认定为俄罗斯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中国俄罗斯族人,是我们的标准称谓。”听了一位俄罗斯族大婶的表白,我们送上了掌声。大婶还邀请我们一起跳舞,做游戏。登车前往室韦的途中,喀秋莎家的奶茶的余香仍在舌尖飘逸。
在嘎丽娅家吃了晚饭,我们直奔位于额尔古纳河畔的观景台。路过团结广场,一匹扬蹄奔腾的蒙古马雕塑出现在面前。据说,这座雕塑,象征着蒙兀室韦民众所崇尚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
登上广场附近的观景台,我们俯瞰缎带般的额尔古纳河缓缓流淌,一群群马儿在草原湿地上吃草,还有不少游客在当地牧民的帮助下练习骑马,俨然是一幅美丽的油画。
漫步名镇的界河步行街,我们被文化长廊展示的文图所感动。室韦地区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北端,大兴安岭北麓、额尔古纳河畔,这里全年无霜期不到三个月,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50度。在清代以来近两百年的历程中,一代又一代官兵默默守卫着边境线,御敌于国门之外。如今,当地各相关方面密切配合,采用车巡、马巡、徒步巡等方式保证边境线的稳定。他们用忠诚托举卫国戍边的神圣使命,为祖国北疆筑牢安全稳定屏障。橱窗里展示告诉我们,当地一名基层民警一年累计巡逻近9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
“请党放心,守边有我!”这是守卫在额尔古纳673公里边境线上的广大边防警察决心书。他们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脚步丈量千里边境线------为的是让喀秋莎、嘎丽娅们享受安定的生活。
遇见喀秋莎、嘎丽娅,我们不仅看到了俄罗斯族与当地各族人民在额尔古纳河沿岸的繁衍生息,兴旺发达,也感受了一代又一代戍边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北国之夏,令人难忘。
吕晓露 文/图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