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飞机一路向南,舷窗外苍郁的高山林海渐次过渡为江南青翠的丘陵,最终定格在满目的南国风光——清澈透明的天空下,灼灼的凤凰花与茂密的椰林交相辉映,时不时闪过塔顶的金光。飞机并非降落在遍地佛国的东南亚,而是广西的首府——南宁。
地处岭南,这座”绿城”常年浸润在亚热带季风里,不仅滋养了季春的木棉,初夏的凤凰木与四季常开的市花朱槿,更是在岁月中孕育出了与东南亚相通的城市人文肌理。南宁宛如一部立体的东南亚建筑百科全书,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
漫步在南宁,恍惚间会有种时空错位的感觉——我们究竟是身处中国的南疆首府,还是在东南亚某个繁华的城市街头?
澄碧的邕江缓缓穿过城区,哺育了“水城”南宁,也带来了“择水而居”的南洋骑楼。自清初开埠起,南宁“上控滇黔,下达港粤”的水陆交通就吸引了大量粤商来此经营,南洋的货物顺着水道流入了兴宁路、民生路、解放路三条街道,广东时兴的连片骑楼建筑替代了老旧的民房,这片始建于宋朝,靠近邕江码头的老街区进入了商会云集的鼎盛期。
▌南宁当地的建筑浓缩了百年来的人文之美,为人们了解南宁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重要窗口。
骑楼,正是这座城市最深刻的南洋印记。这种源于印度的外廊式建筑十分适合炎热多雨的气候,传入新加坡后迅速风靡东南亚,下南洋的华侨又将这种“五脚基”带回了国内,与传统建筑融合后形成了骑楼。
掌柜们人虽住进了小洋楼,做起生意还是传统的“前铺后居”,在花窗下迎来送往;市民们也习惯了在敞廊购物遮阳,昔日流行的文房四宝换成了旗袍的新花样。传统与摩登交汇在古老的“三街两巷”,也将骑楼编入了一代代人的城市记忆。
▌三街两巷的骑楼建筑,既保留了中式青砖黛瓦的建筑风格,又有西洋元素的廊柱、雕花等,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
但是作为异乡人,走入“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感受截然不同。远处看,这里有点像中西合璧的天津五大道,整齐划一。但当我们走近才发现,街区更像“锦灰堆”,南洋元素被零散的堆叠嵌入,每一栋建筑都藏着独特的性格。
正街上的三段式骑楼高大醒目,严肃的尖顶和密集垂直的线条像是哥特式教堂。走两步换个视角看,清真寺的绿色圆顶又冒出头来,与附近的城隍庙的飞檐遥遥呼应。似乎诸神已达成默契各踞一方,生出了一种荒诞的和谐感:似乎任何信仰与文化,都能在这片土地安放。
▌“三街两巷”风景区保留了从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建筑格调各异,中式建筑和西式建筑并存,中西文化的融合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街角有家小店,门脸窄得像盛饭的竹筒,夹在两栋高大骑楼间毫不起眼,可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窄而深的店面里摆满色彩艳丽的壮锦,在灯光下闪闪发亮。旁边一些骑楼有三四层高,山花上的灰塑花雕取代了中式的悬鱼惹草,华丽的卷草纹勾勒出熟悉的巴洛克式线条,看起来气派的很。可进店才发现,里面并没多少东西可逛,一道门隔断了内外,也隔开了主人不对外开放的私家生活。
更有意思的还要爬上楼看。借着二层曲折相连的连廊,几个小孩风一样的穿行于十几个骑楼之间。当我们扶着绿釉宝瓶栏杆往下看,街上行人就成了流动的风景。对面楼的墙面不知为何凿了些圆洞,麻雀灵巧地钻进钻出,倒像是这里真正的住户。
▌承载城市记忆的骑楼,在如今的保护性修缮中重焕生机,既不失现代的繁华之美,也保留了过去的古韵悠然。
在店家露台小憩时,刚抿一口咖啡,四川火锅浓烈的麻辣牛油味就窜了上来,还没缓过神,酸笋的气息又远远飘来,勾起大家的食欲。重新下到一层,方形石柱后排着黑漆圆木柱,组成了连绵的柱廊,高低错落的招牌下,是几家餐厅在慷慨地敞着后院。屋外深色的石板路犹带水痕,屋内已经是亮色的南洋木地板与红砖。再往里走,则依旧是中式的老天井,铜钱形的地漏边长着青苔。
漫步于三街两巷,就像参观了一场建筑博览会——中式的含蓄、南洋的热烈、欧洲的华丽,多国的建筑语言在此展开对话,被重新解码后又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建筑蒙太奇”。
▌方特东盟神画,是国内首座展示东盟十国文化的主题乐园,也是方特首个针对地域文化定制主题的主题乐园。
当一天的旅程接近尾声,开车驶过高架,视线越过园博园的顶蛳山和风雨桥,迎面而来的又是另一幅画卷——南宁人对东南亚的畅想,在此落地成景。
方特东盟神画汇集了东南亚多国的标志性建筑——柬埔寨吴哥窟、老挝塔銮寺、仰光金塔、新加坡鱼尾狮、马尼拉教堂...它们以近乎奇幻的方式被折叠组合于青秀山下。石雕上的天神与阿修罗,还在手持大蛇搅拌乳海,现代科技与创意已复现了王朝的兴衰。
▌方特东盟神画造景,融合了东南亚多国建筑风格,在方特系列乐园中,自成一派。
这一切共同构成了南宁“东南亚压缩包”中最鲜活的动态图层。在这里,我们无需签证就可以体验浓缩的东南亚风情,一天内就可“游遍”东盟十国。
诸多建筑见证了南宁如今的文化交融,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时间维度,会发现这座边陲古城与东南亚的羁绊,早在千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南宁自古属百越之地,自西汉设交趾刺史,到唐代都护安南,它一直与越南同属岭南区域,长期处于中原王朝的管辖下,族群与文化难以分割。
此后的朝代,南宁作为东南边陲仍与东南亚保持着文化和商贸往来。嘉庆年间阮朝建立时,越南国王阮福映依旧携带国书与贡物,向大清朝廷请求封号,直至近代《中法新约》戛然而止。
▌俯瞰南宁园博园东盟园特色建筑群,恍惚间以为身在东南亚。
只鳞片甲的相似,投射出的是漫长岁月中族群的血脉相系,地域的山水相连。南宁像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东南亚的点滴精华不断汇入,成为难以剥离的文化基因。
在南宁,每年春节,壮族的男性舞者都会身着鲜艳的壮族服饰,头戴彩绘竹木牛头,通过模仿耕牛犁田、播种等动作,配合壮语悠扬的吉祥歌、春牛调传递祝福。这种对耕牛的深厚情感同样存在于越南北部岱族和侬族的“唱春牛”习俗中——作为稻作民族,他们都把耕牛视为最亲密的伙伴。就连表演中使用的铜鼓也暗藏渊源:早在战国秦汉时期,越南东山文化铜鼓上的羽人纹、翔鹭纹就与中国石寨铜鼓上的极为相似。
▌唱春牛,青年男子会扛纸扎春牛巡游、女子伴唱,结合锣鼓伴奏,在村寨及庭院中表演。
共通的习俗、同源的血脉将岱族、侬族和壮族紧密相连——三者皆源于古代百越中的骆越与西瓯,而今日的南宁,正是古骆越文化的发祥地。
而到了农历三月三,壮族男女都会盛装出现寻觅意中人,以歌对答传情。飘逸的歌声中,姑娘手中的绣球划出彩虹般的弧线,不知落在了谁的心上。
这一幕并非独见于壮族歌圩,南宋《岭外代答》曾记载过交趾(今越南境内)上巳节的“飞駞”习俗:“交阯俗,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駞 。男女目成,则女受駞而男婚已定”。同样的歌圩对唱,同样的以球定情,跨越近千年的回响承载着族群的共同记忆。
▌南宁“三月三”时,壮族会在这个时节祭祀祖先,对歌择偶。
如果说三月三的以歌传情是骆越先民浪漫而含蓄的遗风,那么紧随其后的泼水节则以酣畅淋漓的方式,展现了广西人超越国界的热情。
每年四月中旬,傣历新年之际,云南傣族、阿昌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和泰国、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都会举行泼水节的盛会。在这一天,人们以水为媒,泼洒对彼此的祝福。有些国家的人们偏好“文泼”,会在额头涂上香粉,将鲜花浸在盆中制成香水,用手轻柔的洒下。我国云南的市民游客明显更喜欢“武泼”,不仅直接在高处架上竹木的水龙喷水,地面的人还要拿盆互泼,河中也会举行划龙舟比赛,节日一连持续几天,通通都得雨露均沾。
▌泼水节盛景,民族和文化的混杂,使得南宁这座城市也自带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包容性。
当水雾的清凉传到广西,同为亚热带气候的绿城南宁也很快加入了狂欢,在每年四五月份同步抄起水盆,龙舟下水。在民大的相思湖畔,在青秀的方特乐园,有学生矜持地拿个水果盆,穿着雨衣且战且退;有的市民参与热情高涨,穿着短袖短裤,从家里提着水桶就下楼;更有临时参战的路人,情愿花钱租个水枪也要加入混战,主打一个来都来了,路过只狗都得湿着走。
节庆的欢乐跨越山海,早已融入邕城的历史脉络。而今,当代的东南亚风韵又乘风而至,在南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
如果说东南亚风情的建筑是南宁的豪华硬件,那么这里的美食无疑是“顶配”的软件系统。在这座城市,东南亚风味早已不是外来客,而是“入籍”的本地居民。
华侨学校的泰国菜老店里,酸辣的沙拉散发出青木瓜之味;民族大道旁,外皮酥脆的法棍蘸着西贡风味的咖喱牛腩,颜色鲜明包在透明的米皮里;金湖广场的茶室经营着马来风味的简餐,肉骨茶的药香和胡椒香气交织缠绕,拂去了旅途的疲惫;石门公园的厨师精心烹调着新加坡的国饭——海南鸡饭。低温煮熟的鸡肉口感嫩滑,香气被特制辣椒酱和姜蓉尽数激发出来,餐后再来一片抹茶色的斑斓吐司,完美中和了鸡油的腥气。
▌泰式咖喱,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前沿城市,南宁也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陆路门户枢纽,长期的交流中,美食首当其中走入民间。
当夜幕降临,我们则毫不犹豫地直奔中山路夜市,聚在一起体验南宁人的传统娱乐活动——撩螺。
过去的炒螺店习惯就近取材,一般是从邕江里捞的田螺,炒好后带汤按盘卖。豆豉酱爆炒的老友炒螺更是镬气十足,一把牙签,几瓶蘸料,客人就可以搭配开吃,小摊上偶尔还会刷新出不用牙签的撩螺王者。中山路这边的越南螺店则主打按斤出售的海螺,用椰肉、香茅白灼,一嘬一挑间螺肉弹出,蘸着小青柠的酱汁,便成了独特的越南风味,很适合我们这种远道而来的老饕。不为吃饱,只求一口鲜甜滋味,吃完即可开赴下一站——南宁水街。
▌当地人正在清理田螺,热油爆炒或是直接水煮拌上调料,都是独特的南宁风味。
在这个南宁最古老的街区,东南亚美食隐藏在酸嘢、柠檬鸭、老友粉等众多本土美食之间。下地铁,我们就直奔老字号的粽子店。别急,走这么远肯定不是为了买几个粽子,这家里藏着正宗的泰国菜——香兰叶包鸡、冬阴功和叻沙海鲜面。不过20分钟,浓郁的复合香气就能和餐食一起上桌。金黄的鸡肉衬出越南河粉的雪白,椰浆与咖喱造就了复合的汤底,冬阴功酸、甜、咸、辣、鲜尽在一勺中。
饭后想来点甜品溜溜缝,只有几张桌子的小门脸中还在营业中。金黄的芒果糯米饭搭配泰式奶红香甜浓郁,再打包几串焦香的印尼沙爹烤肉当夜宵,吃货们方才心满意足,打道回府。
▌芒果糯米饭,传统的东南亚甜点作为饭后小食来说再合适不过。
在南宁,这些异国美食足以在舌尖组合出整个南洋的风味。而在本土菜肴中,东南亚基因则更为隐秘而深刻。老友粉中的酸笋令人想起越南的腌制蔬菜,酸嘢的调味方式与泰国青木瓜沙拉异曲同工。
这些相似性绝非偶然。在闷热的夏季,南宁人和东南亚居民都钟情于酸辣开胃、祛湿排毒的饮食,这既是文化交融的见证,更是相似地理环境造就的饮食智慧。
▌多种多样的酸嘢,生津开胃。
当旅人走入淡村,香茅、刺芹、叻沙叶、九层塔、南姜、圆茄...等东南亚调味料散发着香气,逛菜市场也是一种全新体验。追寻“邕味”而来的东南亚游客可以在这里遇到家乡味道,而南宁人也越来越习惯在自家厨房尝试东南亚菜谱。一箪食一瓢饮,海陆的千里之遥浓缩于方寸餐桌,南宁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南洋美食压缩包”。
▌所谓东南亚风格,也不过是南宁人最稀松平常的日常。
在南宁漫行数日,我逐渐领略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不只是复制东南亚元素,而是解码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灌注了岭南文化的灵魂。
这个“东南亚ZIP”,无论是建筑、习俗还是美食,一经解压都能展开成一部厚重的历史。当奶茶店新增了老挝冰咖啡,泰国银饰开到了老街的壮锦店旁,这些零星片段,或许就是“东南亚压缩包”最生动的注解——在这座城市,文化的边界早已模糊,剩下的只有永不停歇的交融与新生。
编辑/Cici、Tasia
文/红鹅
图/视觉中国设计/April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