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
昨天刷到视频,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经修缮后,九月三日已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地名击打了我一下,对我来说是熟悉、充满怀旧情结的。
我小学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附二小,我的同学也散布在中山路、教育街、蔡锷中路水风井一带。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是那时我常去的地方,因为小学同学黄昱家就住在那里面。从蔡锷中路旁的一个小小巷子入口,叫徐祠巷,巷子被这条路上的门面、房屋挤成窄窄一线,两人并排走都很勉强,不过巷口还是简陋地立了个牌子,写着“八路军驻湘通讯办事处”。这个牌子对当时小孩子的我来说,不知道这是干嘛的。
蔡锷中路这条路很热闹,我记得老牌子沙利文糕点就在这一块,冬天,香热的新鲜桃酥味弥漫了半条街,夏天,好多人来这里买沁凉的灯芯糕、橘红丁和甜沙的绿豆糕,街上熙熙攘攘。可是,从巷子进入到里面后,出现一整套院子和厢房,忽然一派清净的气场,跟外面完全不一样。
那时好像有四五户人家分住了这几套厢房,每家都是安安静静,见面会安详地笑笑打招呼。黄昱家是其中一套,好像是三间房,当作厅、卧、厨,卫生间可能是共用。
我那时爱暑假去黄昱家,因为凉爽。我家在教育街一个院子里的顶层六楼,热,那时都没有空调,全靠两台湘潭电机厂的“天仙”电风扇。而黄昱家好像没有开过电扇,家里随意放着两三把蒲扇,谁想用就摇一摇。因为进到院子里就一阵清凉。
黄昱大眼睛,留着那个年代的童花头,待人很热情。她各科成绩比较均衡,而我数学不行,语文好,我俩经常在一起做作业。课业之余,她有时捧出小半边西瓜,或者一盘李子,有时是两根新鲜带黄花的黄瓜。两个人又笑又闹地享受夏日的午后时光。可能因为房子凉爽,西瓜、李子、黄瓜都是凉凉的,像从冰箱拿出的一样,而当时谁家里都没有冰箱的。那李子青黄相间,一口下去,软香沁甜,此味不复再得。
后来我们各自考入不同的中学、大学,经历各自不同的人生,便断了音讯。只是遇到某些碎片信息时,就忽然想起那个大眼睛的童年朋友,和她家的快乐时光。
昨天看视频,长沙市文旅广电局局长易鹰致辞,才了解到,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是1937年由中共中央派遣徐特立、王凌波组建,徐特立任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代表及高级参议,王凌波任办事处主任,是国共合作后中共在湖南首个公开机构,在抗战史上有重大意义。这才补了我小时候的一课。
而致辞的易鹰,正是我的大学同学。他介绍的,恰是四十年前我小学同学的家。呵呵,人生真有意思。
我目前在遥远的北方城市康复,等回去,我一定会去这里看看,除了瞻仰先贤之外,还有怀想那段不再来的时光。
很想念,黄昱,不知你现在在哪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