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评论员 孔雨童 绘画 徐进
近日,两则与旅游相关的新闻引发关注。一是在云南大理的网红公路苍洱大道,大批游客为拍“人生照片”频繁穿梭在马路中央,带来严重安全隐患;二是北京颐和园团城湖为提升观赏体验,将围栏从3米降至1.2米,却招致游客随意投喂天鹅,不仅造成污染也危及动物安全。
外出旅行,是为了获取各种情绪价值,但不管是在网红地打卡或是跟动物互动,身处公共空间都不能越界,更不能将其变成安全隐患的温床。作为次干道的苍洱大道,主要功能是通行,而非私人影棚、流量背景板;而团城湖本质上也是调节生态的水源地,可供观赏,却不是想喂就喂的私人小院。
近年来类似的游客与景区间“冲突”时有发生,这在不断提醒我们,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风险预判与完善管理至关重要。以大理为例,在“马路拍照”乱象出现后,当地通过设置隔离栏、绿化带等措施,来促进人车有效分离。“拿命拍照”的风气兴起后,社会各界也在不断呼吁平台加以约束。
但从根本上说,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和“旅游热”的不断升温,在更多地方、更多人身上需要一场旅行素养和旅行观念的内在重建。早在2006年,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包含八条核心规范。随着旅游场景更加丰富,社会需要在新语境下更新和根植更多出游文明理念——像“来去无痕”妥善处理废弃物;不在自然水体中使用化学洗涤剂;不投喂野生动物、不触摸文物古迹;尊重当地文化;去特殊地区不破坏生物安全等等。
公共空间的好风景,需在自律的基础上、尊重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看见”,而从“游客”到“负责任的旅行者”,也该成为大众共同迈进的方向。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