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多年来,转场,这种古老而执着的仪式每年在新疆大地上演,人们体察大自然律动,用脚步和歌谣丈量季节的纬度,为羊群寻找着最适合的草场。最质朴的智慧,成就了人类最壮观的能量流动。
今天,另一种更为波澜壮阔的转场正跃动在新疆大地,澎湃着中国。而契机,则是时差。
01 发现“新风光”
新疆,这片占中国1/6的广袤疆域,阿尔泰、天山、昆仑横亘东西,准噶尔、塔里木盆地镶嵌其间,不仅塑造了丰富的地貌,更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时差红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形图 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11期
年均风速超6米/秒的区域覆盖了北疆30%的土地,山高谷深的地形带来“狭管效应”,让塔城老风口、达坂城等地常年大风劲吹;干旱少雨、日照极长,则使南疆化身为“阳光富矿”,塔里木盆地年日照超3000小时,每平方米年太阳辐射量相当于230公斤标准煤,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光之海”;而东部吐鲁番至哈密一带,风电场与光伏园区连片成海……
哈密淖毛湖光热电站
追根溯源,人类能源变革始终与太阳息息相关。远古时期,大自然将“风光”能量封印成煤炭与油气深埋地下;而今天,新一代“风光”正通过戈壁上闪耀的光伏板和林立的风机,直接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绿电,正成为破解传统能源困局的一把密钥。
如今,新疆新能源电力装机已占到总装机近60%,绿色电力在这片土地上澎湃涌动。中国广袤的版图有着最长横跨5200公里的地理跨度,让帕米尔高原的星夜与乌苏里江的晨曦在同一时刻遥遥相望,地理空间上的时差,顺理成章形成了天然的发电错峰优势。
当长三角城市群的万家灯火勾勒出城市相连的壮阔时,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戈壁沙海中,光伏板仍在拥抱炽烈阳光;当中东部夏季遭遇“极热无风”的天气困境时,达坂城的风车矩阵却在稳定地转化着风的动能……跨越多个时区的时空差异,让新疆的清洁能源与东部用电需求完美衔接——由此,时差,成为一种资源。
当长三角城市群进入夜晚,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沙海仍在沐浴阳光。
02 开辟“新牧道”
你了解大转场吗?
传统游牧的转场,牧民和牲畜穿越山河、寻找和分时利用垂直分布的不同草场,羊群从山间褶皱里流淌而出,成就令人震撼的风景和古老而深刻的生活方式。
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秋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期 摄影/周海
今天,穿越时差、跨越东西,一场规模空前的“电力转场”——特高压输电,正沿着钢铁“牧道”悄然上演。
从新疆出发,这些银色钢铁巨龙贯通东西:翻越天山的巍峨险峻,穿越戈壁的广袤荒凉,横跨秦岭的重峦叠嶂与长江流域的氤氲水汽,攻克了复杂地质与极端气候带来的重重考验。在中国工程师与建设者手中,自然界的狂暴被转化为精准的工程技术——14级狂风,被计算成抵抗42.5米/秒冲击力的流体力学方程;“断崖式”降温即将结成的冰凌,在“避、抗、融、防、改”五重铠甲前悄然消融。
在750千伏巴州-铁干里克-若羌输电线路若羌段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正在摄氏40度的高温里高空走线,进行验收检查消缺作业。
塔县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施工 摄影:丁玉礼
于是,一张覆盖全国、贯通西东的特高压电网已铺陈开来。最具代表性的,是从昌吉至古泉的±1100千伏吉泉直流工程——绵延3293公里,相当于北京至曼谷的直线距离;6079座铁塔如钢铁长城,将来自天山的清洁电能以接近光的速度输送至安徽,全程仅需0.01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时空穿越”。
钢铁银线跨玛湖 摄影:林晓麟
特高压,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文明与能量的图腾。它如这个时代的“大禹治水”,以科技之力凿穿地理屏障,让电流如江河奔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自然能量远征。这一条条“新牧道”,昭示着中国正以最硬核的方式,重新定义能量的流动。
03 时空“新转场”
哈萨克牧民世代随季节变换牧场,分时利用,这种古老的生态智慧如今正在国家电网的智能系统中应用,演绎着现代版的“牧电之道”。
那么,新疆的绿电是如何凭借时差,被精准调度至千里之外的呢?让我们以北京为例,感受这场跨越时空的能量接力:
清晨,新疆的人们刚开始一天的生活,北京已迎来用电早高峰。此刻,北京的光伏发电开始逐渐爬坡,新疆的风电也及时东送支援。
午间,北京新能源发电达到峰值,新疆在满足本地用电需求的同时,还将富余电力存入巨型“充电宝”,为夜间用电做好储备。
我国西北地区首座投产发电的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下水库全貌
傍晚,北京夕阳西下,光伏发电逐步归零,而城市用电却大幅攀升——就拿北京艺术中心来说,一场2小时的演出,就需消耗约4000度电。而此时新疆阳光依然热烈,光伏正值发电高峰,精准衔接起东部用电需求,保障城市的稳定运行。
这,还只是北京一城。
夜幕下的±1100千伏昌吉换流站。摄影:徐连生
在整个调度系统中,新疆的“风光”资源通过毫秒级智能控制,串起东部多省的万家灯火。正如牧民精心规划的转场路线,每一度电都在这张智慧电网中找到自己最佳的“牧场”。
不仅如此,风电与光电天生“调皮”,为了提升电网的稳定性,国家电网还打造出多种类型的“全能型充电宝”——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高峰时释放电力,与特高压网络共同构建出一个安全、灵活、绿色的电力系统。
日落时的变电站
这场跨越时空的绿电调度,不仅重构了能源供给的模式,更推动我国以年均3.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累计下降26.1%,这条珍贵的“反向曲线”,恰是中国能源转型最生动的注脚。
04 建构“新绿谷”
跨山越谷、穿越时差的能量红利悄然显现。“新风光、新牧道、新转场”让新疆化身中国“新绿谷”。
绿电澎湃西来、千里东送。十余年间,“疆电外送”电量即将突破1万亿千瓦时,这些电量可供全国14亿人使用280天。累计外送绿电超过2700亿千瓦时,相当于种植了111.8亿棵树,每输送3度电中就有1度来自绿电。目前,新疆电网发电总装机超2.2亿千瓦,新能源装机超1.3亿千瓦,保障着全国的电力供应。
天山脚下风力发电塔阵列
新疆独特的时差优势形成了服务全国保供大局天然的调节资源,在新疆新建1亿千瓦新能源装机,相当于为中东部省份提供了2500万千瓦的保供电源支撑。随着哈密—重庆等特高压工程投运,新疆绿电的比例和外送能力还将持续跃升。
这片大地所涌动的绿电,点亮了东部的万家灯火,驱动着高铁飞驰,更支撑起如郑州超算中心、合肥大科学装置等“大国重器”的运转。新疆电力供应中“绿色含量”的显著提升,助力中国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
赛里木湖旁的风机 摄影:刘霞
纵览全球,截至2024年,中国新能源装机总量约占全球比重45%,远超欧美总和;全球70%光伏组件、60%风电装备由中国供应,超高压输电技术更是傲视全球……
“世界绿谷”,中国当仁不让。
永无止境的游牧,构成了生命流转的方式。牧道上,回响着《阿肯弹唱》的终极叩问:“何处是我们永恒的夏牧场?”
而今,山河作答:在风、光、水推动的绿色能源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里,在生态与文明的螺旋上升中,在古老牧道与电力天路的时空叠印处……这里生发着我们的家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场波澜壮阔的时差之旅,这场改天换地的绿电大转场,将古老的游牧智慧升维为数字时代的能源哲学。
游牧的羊群远去,蹄印里会长出新的星辰。
星辰、大海、时空、你我,都在其中。
沙漠中的电力线路 摄影:丁玉礼
文稿:林行止、郭祎、李曦
文案编辑:王好一
翻译: 郦雨婷
校对:贾乾、张洁
设计:柿子
(广告)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