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福安市区往山里走,车窗外的稻田渐渐被青山取代,转过一道弯,笔架山的轮廓突然在远处铺开,山脚下一片红墙黛瓦隐约浮现——那便是狮峰寺。都说闽东北藏着不少古建瑰宝,可真站到狮峰寺山门前,才懂为什么有人说它是“最值得看的木构”:背靠狮峰山,前眺笔架山,周围群峰像屏障般环绕,山脚的阡陌纵横交错,晨雾还没散尽时,整座寺庙仿佛浮在云端,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的清香。
第一次走进狮峰寺,就被大雄宝殿的气势镇住了。不像有些古寺的大殿那般张扬,它安安静静地立在第二进,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规制不算宏大,可重檐歇山顶的轮廓线条格外舒展,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一看就藏着岁月的沉淀。后来才知道,这座大殿保留了明代建筑的原貌,却还延续着宋代“副阶周匝”“当心间分前后槽”的手法——要知道,这种宋韵明构的结合,在我国南方留存的数量少之又少,光是这份“承古开新”,就足够让它在古建圈里占据一席之地。
绕着大殿走了一圈,最让我挪不开眼的是檐下的斗拱。那些木质构件不像明清建筑里的那般规整,反而带着几分“瘦峭支离”的劲儿:昂嘴斜挑得特别长,末端微微上翘,像飞鸟的尖喙,每一组斗拱的咬合都带着手工的温度,没有丝毫机械的刻板。指尖轻轻拂过斗拱的边缘,能摸到木纹里的凹凸,仿佛能感受到五百年前工匠凿木时的力道。抬头看屋脊,两端的鹊尾脊曲线柔和,中间堆塑的双龙抢珠格外鲜活,龙身缠绕着缠枝花卉,虽然有些地方的色彩已经剥落,可依旧能想象出当年刚完工时的华丽模样。
推开大殿的木门,光线突然变得柔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料香气。殿内最惊艳的,是那些藏在梁枋、斗拱、藻井上的彩绘——这是明万历年间重修时留下的,距今已有近五百年。虽然岁月剥蚀让不少彩绘变得模糊,可三个藻井上的图案却保存得格外完好,尤其是正中央的二龙戏珠图:两条龙鳞爪分明,身体盘旋着向龙珠靠近,红色的龙身、金色的鳞片、蓝色的云纹,色彩依旧鲜艳得像刚画上去不久,线条流畅得仿佛下一秒龙就要从藻井里飞出来。我踮起脚尖,仰着头看了好久,连脖子酸了都没察觉,只觉得眼前的画面像活了一样,能感受到当年画工落笔时的意气风发。
除了二龙戏珠,梁枋上的仙女彩绘也特别有意思。那些仙女不像常见的仕女图那般端庄,反而带着几分灵动:有的手捧花篮,裙摆被风吹得飘起来;有的手持拂尘,眉眼间带着浅笑;还有的侧身站在云纹里,仿佛正从天上往下看。最妙的是她们的衣饰,色彩搭配得格外讲究,朱红、石青、明黄交织在一起,既不显得杂乱,又透着股明代的审美趣味。有位跟着我们一起参观的古建爱好者说,这些彩绘的颜料里掺了矿物成分,才能历经五百年不褪色,“你看那仙女的裙摆,边缘的渐变多自然,现在的化学颜料根本画不出这种质感”。
逛完大雄宝殿,才想起去看寺里的其他建筑。第一进的天王殿是清光绪二年建的,单檐歇山顶不算特别,可脊正中凸出的两层楼阁造型格外别致,当地人称它“太子亭”——小小的楼阁层层叠叠,飞檐翘角,像缩小版的宫殿,与大雄宝殿的古朴形成了有趣的对比。第三进的般若堂和第四进的圆通殿都是清嘉庆年间建的,单檐悬山顶的结构简洁利落,梁枋上的雕饰虽然不多,却透着清代建筑的规整。有意思的是,整座狮峰寺坐西朝东,四进建筑逐级升高,从天王殿走到圆通殿,每上一级台阶,视野就开阔一分,到最高处时,能俯瞰到整座寺庙的布局,连远处的笔架山都看得格外清晰。
坐在大雄宝殿的台阶上歇脚时,遇到了寺里的老僧人。他说狮峰寺的香火不算特别旺,来的大多是懂古建的人,“有时候会有学生带着画板来,一画就是一下午,还有人拿着尺子量斗拱,说要研究里面的结构”。老僧人还跟我们讲,前些年有人想给大殿的彩绘做修复,可专家们研究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最小干预”——“怕修坏了,不如就让它保持现在的样子,留着岁月的痕迹,反而更有味道”。听到这话,我忽然觉得,狮峰寺的珍贵不只是在于它的建筑手法和彩绘,更在于这份“不刻意讨好”的从容:它不追求游客的追捧,不搞商业化的包装,只是安安静静地保留着自己的本真,等着懂它的人来发现。
后来我又去过几次狮峰寺,每次都有新的发现:有一次雨后去,斗拱上的水珠顺着昂嘴滴落,在青石板上砸出小小的水花;还有一次赶在黄昏,夕阳的光线穿过大殿的窗棂,把藻井的二龙戏珠图映在地上,龙影随着光线移动,像活了一样。最难忘的是去年冬天,雪下得不大,却给大殿的屋顶覆上了一层薄雪,青瓦白霜,红墙积雪,连屋脊上的双龙抢珠都多了几分素雅,那一刻,仿佛连时间都慢了下来。
现在跟朋友聊起闽东北的古建,我总忍不住推荐狮峰寺。有人会问:“福建不是有开元寺、清净寺那些有名的古寺吗?狮峰寺有什么特别的?”我总会笑着说:“它没有开元寺的热闹,却有宋韵明构的独特;没有清净寺的异域风情,却有南方木构的温润;尤其是那些五百年的彩绘,见过一次就忘不了。”也有人好奇:“明代的大殿为什么会用宋代的手法?是工匠刻意为之,还是当时的建筑传统?”这些疑问或许没有标准答案,可正是这份“未知”,让狮峰寺多了几分耐人寻味的魅力。
如果你下次去闽东北,不妨绕到福安的山里,去看看这座藏在群峰间的狮峰寺。站在大雄宝殿前,看看宋韵明构的融合,摸摸檐下的斗拱,仰头瞧瞧藻井里的二龙戏珠——或许你也会像我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读懂这座古寺的故事,读懂闽东北大地藏在木构与彩绘里的匠心与传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