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巴村里,使我第一次对藏族传统的手工皮具制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个色彩艳丽的装饰着白色羊毛的藏戏面具,让我爱不释手。藏民族有趣且多彩的历史和艺术早已被这些手巧的匠人们融进了方寸之间。
有牛皮船和“郭孜舞”的小渔村
第一次听到这个叫做俊巴村的地方,是在拉萨城内的一家甜茶馆,记得当天和几个从北京来的学习美术的朋友,约了一个做藏族皮具的商贩,在交谈中我第一次听到了这个叫做俊巴的村庄,同时也知道了那里有一群坚持使用纯手工的方式制作藏式皮具的人。2017年底,我终于有机会走进这个曾经令我无限向往的村庄,去走访那群一直沿袭传统工艺的藏族皮匠,去亲眼目睹一张张皮质藏戏面具的诞生。
俊巴村并不偏远,距离拉萨市区大约有60多公里的路程。俊巴村不大,村庄的结构也和其他藏族的村庄没有什么大的不同,当我们一行刚走进白墙红顶的小村里,那些倚靠在墙上的巨大牛皮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结构类似黄河沿岸的羊皮船,却是使用牛皮打造的船身,乘船人可以置身其中。村里的负责人介绍说,“俊巴”在藏语里就是“捕鱼人”的意思,俊巴村是西藏的一个渔村,这些船是在打渔时使用的。
在村庄里有一种使用这种牛皮船作为道具的舞蹈,叫做“郭孜舞”,我们从村民那儿得知,曲水县俊巴村的这种舞蹈很有特色,跳舞的时候,这种牛皮船会被人们背在后背上,船就成为了舞蹈的主要道具。
每年的藏历三月是这里的捕鱼节,在节日里村民们便会跳这种“郭孜舞”。这种舞蹈历史悠久,在藏王松赞干布统治的时期便有了,且这种舞蹈在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的壁画上都有记载。
把牦牛皮变成面具的手工艺
在西藏,面具大致可分作宗教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歌舞说唱面具这三大类。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其中以神话故事为主。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代表威严;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代表吉祥;蓝色代表正义、勇敢,为勇士相;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是女巫;妖魔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绿色象征温顺,代表王妃等。
藏戏,藏语里称作“阿吉拉姆”,民间称作“假面具戏”。藏戏面具分为温巴面具、人物面具和动物面具。这其中以白面具的历史最为久远。
俊巴村的藏戏面具从一张粗糙的牛皮最终变成一张色彩艳丽的面具,这其中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蜕变”,牦牛的皮是制作的原材料,在合作社房间的一角,堆放着一摞深褐色的牛皮,经过软化处理后,还需经过颜料上色、绘制,一张颜色鲜艳的面具底料才完成。再经过纯手工的裁切,在面具下部缝制上白色的羊毛,一张极具西藏特色的藏戏面具就诞生了。
图源 | 金属魔力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