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一新的大通寺保护房。闫凯摄
日前,资阳市安岳县的两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峰门寺和大通寺的保护房修缮工程顺利完工。这一工程有效改善了文物保存环境,使石窟造像拥有了更加稳固、安全的“新家”。
9月15日清晨,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安岳县高升乡云光村。峰门寺摩崖造像静静地矗立在半山腰的崖壁上,修缮一新的保护房在青山环抱中格外醒目。据了解,峰门寺摩崖造像开凿于宋代,现有龛窟3个、造像近20尊。
“修缮前,这里的保护房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安岳石窟研究院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脊断瓦落、漏雨渗水等问题严重威胁着造像安全。”
为此,安岳石窟研究院积极争取四川省慈善联合总会·茂隆保护安岳石刻基金资助,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采取“硬隔离、软保护”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中对石窟造成破坏和损伤,保障造像的完整性和原真性。
峰门寺的道路是临崖而建,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据介绍,在峰门寺保护房修缮期间,施工材料运输困难,且现场施工作业场地有限。为破解难题,施工团队采取异地大构件,现场小构件的制作加工思路,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仅用时1个月,峰门寺保护房修缮工程便顺利完工。
大通寺,位于安岳县林凤镇,是安岳石窟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明代石窟遗存。寺内造像保存完整、内容丰富、雕刻技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现场,修缮一新的保护房古色古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摩崖造像静立其间,尽显庄严。
近年来,由于长期受自然环境影响,大通寺保护房出现屋面渗漏、墙体倾斜裂缝等问题,周边堡坎存在局部坍塌风险,文物保护环境亟待改善。为此,安岳石窟研究院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维修维护,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所有维修措施都以保障文物安全为首要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护房修缮中,工程团队坚持使用传统工艺和原材料,最大限度地保持历史风貌;堡坎维修在确保结构安全性的同时,注重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经过3个月的精心施工,大通寺保护性设施抢险维修工程于8月上旬顺利完工。
“这两处保护性设施修缮工程的实施,不仅为文物提供了更好的保存环境,更为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安岳石窟研究院有关负责同志表示。
守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当隐匿山野的文化印记被温柔以待,安岳石刻千年不息的脉搏,将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沉稳跳动。(闫凯、周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