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开幕,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这是世界互联网大会首次围绕文化遗产数字化举办论坛活动。
主论坛围绕“保护·传承”“技术·创新”“产业·赋能”“开放·共治”四个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期间,还同步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聚焦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生动展现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经典项目。精品展以创新性强、互动性高的方式,让观众沉浸式体验数字化的魅力与活力,充分彰显先进数字化技术在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论坛期间,大会还举办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组专题会议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汇聚来自文博单位、科技企业、行业机构等各方专家代表,围绕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关的重要议题开展研讨,积极搭建文化遗产数字化学习交流的国际平台。
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然而当前正面临时间推移、自然灾害等多重威胁。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与强大助力。通过精准记录、虚拟修复和云端共享,文化遗产能够获得“数字生命”,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领略其魅力。
数字技术 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此次论坛还同步举办了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将数字化的魅力与活力全方位呈现,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其中的奇妙。
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精品展区域,设置了古籍类、文物类、古建遗址类、非遗类四大板块,全球近百家顶尖机构参展,系统呈现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传承的创新成果,当古老文明遇上现代科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里开启。
戴上VR眼镜能看到应县木塔的内部清晰景象,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因为文遗保护的需要,现实中游客已无法登塔参观。而如今通过数字技术,千年古塔被完美还原,可以沉浸式开启登塔之旅,从一层到五层,每一层的景象都尽收眼底,还能看到木塔历经地震和战火的惊险瞬间。
传统的文物保护与游客深度体验往往难以兼顾,而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切变得不同。高精度、1∶1地数字重建木塔的整体结构与细节,千年文明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重新焕发生机。
现场的六足机器狗也吸引了不少观众围观,它可不是简单的“玩具”。工作人员介绍,这只六足机器狗能够在应县木塔内部的楼梯和复杂环境中,自如地执行巡检与监测任务,搭载AI算法自动对比数据,为木塔的预防性保护提供量化依据。
AI智慧应县木塔展台负责人 冯蔚东:它搭载了3D视觉系统,在复杂的环境能自主地行走,同时有毫米级精度的扫描建模,能进入人不能进去的木塔内部,能精准捕捉到一些微小的开裂、漆层的脱落。目前,它已经成功完成了在低温、湿滑等极端环境下的行走与负重测试,未来,将在更多高价值、环境复杂的文化遗产地“大显身手”。
移步“古籍类”展区,数字技术让古籍碑刻变得“触手可及”。在这里,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西安碑林博物馆对《石台孝经刻石》等碑刻进行的高精度数字化采集成果。
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 杨烨:碑林博物馆给大会带来了5方篆隶楷行草当中最有名的代表碑石,也是碑林的国宝名碑,最大的一尊石台孝经6米多高,将近几十吨重,所以它是从来离不开博物馆的,但是这回用数字化将它带到这里,对老百姓来说,更是零距离地可以看到这些文物的细节。
在现场,观众还能参与有趣的古代刻碑流程互动体验,只需轻触屏幕,简单几步操作,就能完成选择碑石、描红、雕刻等一系列传统刻碑步骤。刻碑完成后,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还能将带有个人印章的作品图片保存至手机。
再来到“古建遗址类”展区,故宫博物院将养心殿转化为可感、可步入的时空现场,通过对养心殿区域进行精细地测绘与建模,实现了建筑结构、内部陈设乃至文物细节的1∶1数字化还原。以往,因文物保护需要,很多区域无法对游客开放,观众只能隔窗远观,如今,借助科技的力量,观众可以近距离观察和体验养心殿的内部空间布局与精妙细节。
故宫博物院工程师 张雨辰: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走进养心殿,通过数字讲解员,去讲解了养心殿这个红绿头签子的使用的场景。对养心殿的历史故事复原,各位观众可以看到养心殿这个区域,目前是原状陈列的场景,历史中有明窗开笔的故事,我们专家的学术研究和故宫的档案,复原了明窗开笔的场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了解到故宫更多的历史故事。
不仅如此,故宫博物院还精心构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故宫雪景场景。
故宫博物院工程师 张雨辰:很多观众很想看到下雪的故宫,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可以模拟出各种各样的天气,比如说下雪的养心殿,观众可以通过应用走在养心殿的内部,体验下雪的场景。
数字技术为秦始皇陵兵马俑注入新活力
此次论坛举办地陕西,其代表性世界遗产秦始皇兵马俑,近年来通过三维扫描、文物库房可视化系统等,让秦兵马俑得到更好保护,通过数字技术焕发全新生命力。
在秦兵马俑一号坑的“数字方舱”内,考古人员正操作三维激光扫描设备为兵马俑进行高精度全身扫描。每一尊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铠甲纹理乃至发丝走向,都被精准记录归档。依托这项技术,考古人员对残片进行毫米级数据采集,通过智能匹配与虚拟修复大幅提升实体修复效率。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馆员 兰德省:三维扫描技术是秦俑数字化保护修复的一部分,目的是建立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字档案,为后续的数字化保护、虚拟修复、科学研究、虚拟展示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
数字智能系统为文物打造了“宜居”的存放环境。目前数千件金属文物库房已配齐可视化装备,文物进出库状态、信息变更都能在管理系统内实时体现。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工作人员 孙千翔:大屏上能显示博物院的文物库房可视化管理系统。刚才我们进行了日常文物库房线上巡查,观看一下系统里,关于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数据是否正常。
秦兵马俑作为国家级文物,外出巡展存在诸多限制。为让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都能领略其风采,数字技术实现了“跨越时空的相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合作的线上展览《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将文物数字藏品同步到双方官网,为全球公众打开了便捷的观展通道。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副院长 周萍:把我们之前一些数字化的工作,包括一些数字藏品,在两家的网站上展示,包括世界上很多的国家能够看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展览。互联网文化遗产大会,就是给我们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交流平台,也是彼此吸取大家在数字化保护工作的一些经验。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