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如画,风光旖旎,平湖飞歌,恢宏激越。自2018年起,世界大河歌会已在万州平湖之畔成功举办七届,成为文化和旅游部“百姓大舞台”网络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以音乐为媒、以江河为魂的文化盛事,不仅成长为高品质的文化旅游品牌,更成为演绎世界江河名曲和三峡文化的大舞台,为长江三峡文化旅游发展留下深刻印记。
今年9月18日,世界大河歌会将再次在长江之滨的万州唱响,持续释放这一文化IP的独特魅力。从最初的一个构想到如今享誉国内外的文化品牌,世界大河歌会走过了怎样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缘起平湖:从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中诞生
2018年5月16日,重庆市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议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峡牌”“人文牌”,做强做靓大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积极打造渝东北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全面推广长江三峡、邮轮游艇旅游名片。
6月5日,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专题会在万州召开,强调“共商共筹、共办共享”。经多次论证,最终决定在旅游节期间高质量举办世界大河歌会,作为重头戏呈现。这一创意源于人类文明与河流的深厚渊源——河流是文明的摇篮,城市因河而兴,河流因文明而伟大。世界大河歌会的构想,正是基于对江河文明价值的深刻理解与当代诠释。
经过数月筹备,2018年11月8日,首届世界大河歌会在万州区市民广场盛大开幕。歌会以“歌咏世界大河,歌咏三峡”为主题,以世界大河流域经典曲目为主线,分为“大河之魂”“大河之韵”“大河之梦”三大篇章,汇聚合唱、对唱、独唱、交响乐、歌舞等多种形式。开幕式上,来自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同台献艺,以多元艺术语言共谱江河赞歌。
首届歌会成功跨越国界、民族与语言的界限,让友谊与合作源远流长。正是在这一实践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核心主题,赋予歌会更深的意义与价值。世界大河歌会不仅是一场歌会,更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平台。
品牌提升:从文艺演出到文化IP的蜕变
世界大河歌会因三峡国际旅游节而生,肩负服务大三峡旅游的使命。2018年首届成功后,如何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成为2019年的重点。歌会的主创团队认识到,要从单一文艺演出向可持续文化IP转变,必须进行系统化品牌建设与模式创新。
这一年,歌会按过程化推进、联动化实施、品牌化构建的思路,完成logo征集、官方注册、网站开辟,确立每年在万州固定举办的机制,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品牌视觉系统的建立,使歌会拥有了统一的形象标识;线上平台的搭建,拓展了歌会的传播渠道与互动方式;固定举办机制的明确,则增强了活动的持续性与预期性。
第二届歌会中,万州创新提出“1+3+6”策划思路:“1”即一场主晚会;“3”包括新闻发布会、短视频征集大赛和抖音唱响活动;“6”指在六大区县分会场举办广场音乐会。这一模式打破了单一会场限制,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活动体系。
第二届世界大河歌会中,丰都、奉节、渝中、云阳、巫山、万州相继成功举办音乐会。国外团队的加入与当地文化的积极参与,通过媒体传播,展示各区县人文风情与旅游特色。来自俄罗斯、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艺术团体带来原汁原味的大河之歌,当地非遗项目和非遗传承人也登台展示地方文化精髓,形成了国际性与地域性相交融的特色。
本着共建共享原则,第二届歌会已成为大三峡流域共同的文化旅游节会。演出现场人头攒动,盛况空前,进一步推进“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强化区域联动,成为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生动实践。据不完全统计,第二届世界大河歌会期间,各会场累计吸引现场观众超过十万人次,网络传播覆盖人群达千万级。
这一模式不仅扩大影响力,更使歌会成为大三峡共同文化财富,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成功经验。歌会的创新实践表明,文化节庆活动能够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文明互鉴:群星璀璨唱响大河之歌
历届歌会以大河流域文明为创作表演主体,以世界大河经典曲目为主线。来自欧、美、亚的艺术团体与艺术家齐聚长江之滨,呈现多民族的大河之歌。
往届演出中,爱尔兰国家合唱团演绎《渔夫之歌》《茉莉花》,带来空灵圣洁的艺术享受。俄罗斯国立伏尔加河合唱团以《伏尔加河船夫曲》《卡林卡》展现俄罗斯文化精髓,粗犷豪迈的歌声配合传统舞蹈,令人仿佛置身辽阔的伏尔加河流域。
意大利歌王阿巴诺演唱《今夜无人入睡》,以精湛技艺征服全场观众。他在接受采访时动情地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虽然我来自遥远的意大利,但通过普契尼的音乐,我能感受到与中国观众心灵的共鸣。长江与波河虽然相隔万里,但通过音乐,我们相连在一起。”
国内著名歌唱家如阎维文、戴玉强、王丽达、张也等友情献唱,《大江之歌》《我的祖国》《灯火里的中国》《三峡,我的家乡》等经典名曲唤起观众情感共鸣,展现中国江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风采。阎维文表示:“站在世界大河歌会的舞台上,面对滚滚长江演唱《我的祖国》,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涌动。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连系着世界各大文明。”
重庆本土艺术家梁皓、张伟、王洁、吴春帆等演唱《黄河大合唱》《长江之歌》《万州画里来》等歌曲,以优美旋律与地域色彩,表达对祖国山河与三峡美景的热爱。
迄今为止,世界大河歌会已邀请意大利、德国、西班牙、韩国、爱尔兰、俄罗斯、美国、墨西哥、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古巴等30多个国家、百余名的优秀艺术家齐聚万州,通过对大江大河的咏唱,表达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文明包容互鉴”的期盼与憧憬,塑造了大三峡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品牌,奠定了国际性文化大舞台的地位。
城市名片:山水之城的文化表达
历届歌会依托万州江南新区市民广场的视野优势,借助山水美景,通过实景演出创造难忘舞台效果。壮阔长江、来往游轮、炫美夜空与朦胧山影交相辉映,实现“演员江边演、观众岸上看”的艺术效果。这种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舞台设计,成为歌会的一大特色,被观众誉为“最美的江畔舞台”。
2018年首届舞台以船头为造型,运用790多盏灯光、590平方米LED主屏与水景布景,打造艺术性与观赏性兼具的画面。舞台设计师介绍:“我们充分利用万州‘山城’‘水城’的特点,将自然景观融入舞台设计,使演出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人在画中唱,画因人更美’的意境。”
2019年舞台以江船为主造型,搭建940平方米LED屏,启用800多盏灯光、80余台音响,构建立体震撼的声光舞台。技术团队创新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灯光、视频、音响的精准同步,根据不同曲目的风格特点,营造相应的视觉氛围,使音乐表演与视觉呈现相得益彰。
为实现常态化演出,万州着力提升世界大河歌会舞台艺术形象。2020年3月,市民广场改造为三峡文化园,定位“滨江国际舞台,休闲文化广场”,占地8.28万平方米,于同年12月完成歌会广场、观众看台等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包括可容纳3000人的固定看台、现代化舞台设备、绿化景观和配套设施,成为长江沿岸重要的文化地标。
2020年歌会在新广场搭建开放型舞台,依托山水湖城、夜景游轮与LED屏幕,构成平湖流金、长江奔流、山水交融的诗画意境。专业场地的建成既优化演出条件,也成为万州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三峡文化园平时对市民开放,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实现了专业演出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机结合。
从第三届起,歌会尾声均有近10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组成相握的手、五星红旗、和平鸽、地球等图案,与舞台表演巧妙结合,带来全新视觉体验。科技元素的融入使传统艺术焕发新生命力。无人机表演团队负责人表示:“我们精心设计每个编队图案,既要体现歌会主题,又要展现万州特色。如‘相握的手’象征友谊与合作,‘地球’图案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而‘万州’字样的出现,则让地方自豪感油然而生。”
如今,三峡文化园世界大河歌会广场已成为万州的城市文化客厅。这里临江凭风,纵览平湖美景,展现山水之城的壮美画卷,凸显长江三峡人文风光的绚烂之美。
世界大河歌会通过七年的持续打造,已成为万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标识。它向世界展示了万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性格、创新活力的发展态势和深厚积淀的文化底蕴,成为万州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万州的重要桥梁和窗口。(向涛、尧华燕、侯本艳)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