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精心策划许久的蒙东+东北三省环线自驾游终于开启了梦幻之旅,而首站便是声名远扬的张北野狐岭景区。在出发前的日子里,我们反复查阅资料、规划路线、准备行囊,满心期待着这场跨越多个地域的精彩自驾之行。
当我们的车轮缓缓驶向张北这片土地时,时间已悄然来到九月初。一下车,便能真切地感受到张北地面上那丝丝凉意。不同于城市里依旧燥热的天气,这里的空气仿佛被大自然精心过滤和冷却过,带着一种清爽与宁静,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这种凉意就像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份独特馈赠,预示着我们即将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旅程。
我怀着激动又好奇的心情,缓缓踅进这充满神秘色彩的野狐岭景区。此时,正好是晌午时分。按照常理,晌午的太阳往往是炽热而耀眼的,但这里的日头却温和得很。它不像夏日里那般咄咄逼人,散发着灼人的热浪,而是宛如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用它那柔和的光芒轻轻地抚摸着大地。
放眼望去,那广袤无垠的苍茫草原展现在眼前。草原上的草儿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的光。这些金黄的草,就像是大地编织的金色毛毯,一直延伸到天际,与蓝天白云相接。每一根草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片草原古老而又神秘的故事。凑近细看,草叶上还挂着些许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折射下,宛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在草原上,偶尔还能看到几匹骏马在悠闲地吃草。它们身姿矫健,毛色油亮,时而低头啃食着青草,时而抬起头来,用那灵动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远处,一群洁白的羊群像云朵一样在草原上缓缓移动,为这片金黄的草原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野狐岭景区的晌午,在这温和日头的照耀下,展现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瞬间陶醉其中,对接下来的自驾游之旅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野狐岭之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辽金时期。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各个政权纷争不断,而野狐岭便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崭露头角。辽金时期,政治格局复杂多变,各方势力都在为争夺更多的领土和资源而明争暗斗。野狐岭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此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要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草原丝绸之路与张库大道交汇之处,更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关键节点。草原丝绸之路,作为古代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通道,承载着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的重任。而张库大道,则是内地通往蒙古高原库伦城(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一条商业运销路线,在当时的商业贸易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野狐岭处于这两条重要通道的交汇点,就如同是一把钥匙,掌控着贸易往来的咽喉要道。无论是中原的丝绸、茶叶,还是北方草原的皮毛、牲畜,都要经过这里进行中转和交易。这使得野狐岭在经济上具有极高的价值,同时也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成为了兵家眼中的必争之地。
野狐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称谓。元时称“扼狐岭”,“扼”字生动地体现了其地势的险要,仿佛一只巨手紧紧地扼住了咽喉,让人难以轻易通过。到了明朝,它被称为“野狐岭”,同样也是取其地势险要之意。在古代战争中,地势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野狐岭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易守难攻。周围的山脉就像是一道道天然的屏障,阻挡着敌人的进攻。狭窄的通道和险要的关隘,使得军队在通过时必须小心翼翼,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绝境。这种独特的地势条件,让野狐岭成为了军事防御的天然堡垒,也成为了进攻者难以逾越的障碍。
在野狐岭的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莫过于成吉思汗在此以少胜多,大破金兵四十万的那场战役。当时,金朝的军队数量远远超过了蒙古军队,但成吉思汗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地形的充分利用,巧妙地制定了作战计划。他先派出小股部队引诱金兵深入野狐岭的险要地带,然后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金兵在狭窄的通道中无法展开大规模的作战,陷入了混乱之中。而蒙古军队则凭借着灵活的战术和顽强的斗志,对金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这场战役持续了数日,最终以蒙古军队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成吉思汗的这一壮举,一举奠定了蒙元基业,为后来蒙古帝国的扩张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不仅展示了成吉思汗卓越的军事智慧和领导才能,也让野狐岭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当我们站在野狐岭上,抚摸着古老的城墙和斑驳的石头,仿佛还能听到那穿越时空的铁马金戈之声。想象着当年战场上的激烈厮杀,士兵们的呐喊声、马蹄声和兵器的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那是一幅何等壮观而又惨烈的画面。岁月的流逝并没有抹去野狐岭的历史痕迹,相反,它让这些痕迹更加深刻和珍贵。每一块石头、每一处遗迹都在诉说着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我们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岭上至今犹闻铁马金戈之声乎?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历史的遐想,更是对那些英勇战士的缅怀和对历史文化的敬畏。
如今野狐岭犹在,岭上至今犹闻铁马金戈之声乎?
当我怀着激动与敬畏的心情,一步一步登临野狐岭上,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来到了一个既古老又充满魅力的世界。站在这高处,我极目四望,眼前的景色如同一幅展开的壮美画卷,令人心醉神迷。
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宛如丝带般的草原天路。它蜿蜒曲折地穿梭于群山之间,仿佛一条灵动的黑色巨龙在绿色的海洋中畅游。柏油路面经过岁月的打磨和风雨的洗礼,显得格外黑亮,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迷人的光泽。而道路两侧的草原,此时正呈现出黄绿相间的色彩。那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草原的生机与活力;那黄色则是岁月的印记,仿佛在诉说着草原的历史与沧桑。黄绿相间的色彩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草原天路与两侧的草原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目光向远处延伸,我看到了那整齐排列的风车阵列。白色的叶片在微风的吹拂下缓缓转动,发出轻柔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现代文明与古老草原之间的故事。这些风车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们利用风能发电,为这片古老的草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而古老的草原,则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当现代文明的风车与古老的草原相遇,它们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种无声的私语。这种私语,不仅是科技与自然的融合,更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
沿着道路前行,最先进入我视线的便是那充满特色的马头墙广场。广场的地面由青石铺就,每一块青石都经过精心挑选和打磨,表面光滑平整,散发着淡淡的光泽。在广场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巨大的马头琴雕塑。马头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它那独特的造型和悠扬的音色,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情感和梦想。这座雕塑的琴弦向天,仿佛正在演奏着草原的长调。那长调是蒙古族音乐的灵魂,它悠扬、深沉、辽阔,能够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袤和蒙古族人民的豪迈与豁达。
此时,广场上有三五游人正倚琴而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的神情。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想要将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这些游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但他们都被这独特的草原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他们在这里留下自己的足迹,也带走了对草原的美好回忆。
广场的边缘,仿古城墙蜿蜒伸展,仿佛一条巨龙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垛口上插着各色旌旗,在秋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这些旌旗色彩鲜艳,图案各异,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当秋风拂过,旌旗的飘动声和风声交织在一起,仿佛是古时军营中的号角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站在广场上,闭上眼睛,倾听着这猎猎作响的旌旗声,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看到了那战火纷飞的战场,感受到了士兵们的英勇与无畏。这仿古城墙和旌旗,不仅是一种景观的营造,更是对历史的一种缅怀和传承。
沿着临空高架那曲折蜿蜒的步道向西徐行,一座烽火台遗址悄然映入眼帘。
此台的台基虽历经岁月沧桑,已然残破,但仍巍峨屹立,高达十餘米。那由黄土夯筑而成的墙体,犹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其上,风雨侵蚀的痕迹触目惊心,仿佛是岁月挥舞着刀刻斧凿,在墙体上留下了一道道深刻的沟壑,诉说着往昔的峥嵘与沧桑。
我拾级登台,凭栏四顾,方圆数十里的景象尽皆纳入眼底。广袤的大地、连绵的山峦、交错的道路皆清晰可见,此时便不难理解,当年为何会择选此地设立烽燧。这里地势险要、视野开阔,无疑是传递军情的绝佳之地。
走下烽火台,只见台下立有一方铭牌。铭牌之上,文字虽已有些斑驳,但仍能清晰辨认。其上记载着,此台在明代曾常驻戍卒三十人。他们日夜坚守岗位,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旦发现敌军踪迹,便即刻举烟鸣炮,将警讯迅速传递出去。他们以血肉之躯,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忠诚卫士。
在不远处的草原隆起之处,一座敖包傲然耸立,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静静伫立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
这座敖包由大小不一的石块精心垒砌而成,呈规整的圆锥形。那些石块相互依偎,紧密相连,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在敖包的顶端,几枝柳枝迎风摇曳,它们带着生命的绿意,为这座古老的敖包增添了一抹别样的生机。柳枝上系满了蓝色的哈达,这些哈达在微风中轻轻飘荡,宛如蓝色的精灵在翩翩起舞。蓝色,在蒙古族文化中象征着天空、永恒与纯洁,这些哈达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从当地人口中得知,这座敖包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它见证了草原的兴衰变迁,目睹了一代又一代牧民的生活。对于当地的牧民来说,这座敖包是他们心中的圣地。每当他们途经此处,都会虔诚地下马,以表达对敖包的敬重。他们会小心翼翼地从地上拾起三块石头,轻轻添放在敖包之上,仿佛是在为敖包增添力量。然后,他们会绕着敖包缓缓绕行三周,口中念念有词,祈求着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我被这份虔诚所感染,也依样从地上拾起石块,轻轻添放在敖包之上。当我的手触碰到那些石块时,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温度和无数人的祈愿。仔细端详敖包上的石块,它们五色杂陈,有灰色的、褐色的、白色的,每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纹理和故事。而那些层层叠叠的哈达,重重地缠绕在柳枝上,犹如厚厚的历史书卷,记录着无数过客的祈愿。这些祈愿,或许是对家人健康平安的祝福,或许是对事业顺利的期盼,又或许是对爱情美满的渴望。它们在敖包上汇聚,在草原的微风中传递,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风景。
在野狐岭的诸多景致中,最令人心灵为之震撼的,当属那段明长城遗迹。
遥想当年,明长城的城垣与烽燧曾是何等的雄伟壮观,它们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广袤的大地上。然而,岁月无情,如今它们大多已然坍塌,仅留下一线残存的土脊,在时光的长河中隐隐约约,似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这向远方绵延伸展的长城,在历史的某一阶段,曾是拱卫京师的关键屏障,它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见证了无数的烽火硝烟。
曾经,这里战火纷飞,烽火熊熊燃烧,那是战争的信号,是生死的较量。但随着时间的流转,烽火早已熄灭,战乱也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被赞誉为中华民族脊梁的长城,依旧傲然挺立,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象征,备受全体中国人的敬仰与尊崇。
与八达岭长城的整齐有序、修缮一新不同,这里的长城完全保留了最原始的风貌。那由黄土夯筑而成的墙体,历经风雨的侵蚀和岁月的冲刷,颓圮之态尽显。多处墙体已然坍塌,成了一道道土垄状的痕迹,仿佛是岁月刻下的深深皱纹。唯有敌台的残基,还能让人依稀辨认出当年的模样。
墙体之上,荒草萋萋,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在为这段古老的长城吟唱着一首苍凉的悲歌。这些荒草,是岁月的见证者,它们目睹了长城从辉煌走向沧桑的全过程。
我缓缓伸出手,轻轻抚上这古老的城墙。那粗粝的土石摩挲着掌心,带来一种独特的质感。这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我能真切地触摸到历史的脉搏。那脉搏跳动的声音,是岁月的回响,是无数先辈们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奋勇拼搏的呐喊。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深沉,也让我对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伟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踏入景区,一座小型博物馆静静伫立,似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虽尚未踏入馆内,但在精心规划的行程攻略里,我早已对其陈列之物心驰神往和烂熟于心。
馆中,有序陈列着诸多出土文物,箭镞、马镫等物静静躺在展台上,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中,玻璃柜中一支铁箭镞格外引人注目。它周身布满锈迹,岁月的侵蚀让它显得古朴而沧桑,然而其刃口依旧透着锋利的寒光,仿佛在倔强地展示着曾经的锋芒。
我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八百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野狐岭之战。想象着这箭离弦而出,带着凌厉的气势,呼啸着穿透金兵的铁甲,那一瞬间,金戈铁马之声似在耳边回响,血雨腥风之景如在眼前浮现,一种凛然之感油然而生。
博物馆的墙壁上,挂着一幅野狐岭之战的示意图。红蓝箭头纵横交错,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张地图。这些箭头仿佛是历史的指针,清晰地勾勒出当年双方军队的行进路线和激烈交锋的场面。从这张示意图中,不难想见当年战事的惨烈程度。那是一场生死较量,无数将士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为了各自的信仰和荣誉,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在岭下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之上,散落着三五个蒙古包。它们恰似镶嵌在绿毯上的明珠,白顶蓝边相互映衬,在这一片翠绿之中显得格外醒目,远远望去,便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怀着好奇与期待,我缓缓走近。原来,这些蒙古包是供游人短暂休憩的温馨之所。轻轻掀开帘子踏入包内,只见地面上铺着色彩斑斓的地毯,那细腻的绒毛触感,仿佛在温柔地迎接每一位到来的客人。
在蒙古包的中央,摆放着一张小巧精致的几案。几案之上,整齐地陈列着当地特色的奶食与炒米。那奶食散发着浓郁醇厚的奶香,炒米则带着谷物特有的质朴香气,二者交织在一起,撩拨着人的味蕾。
那洋溢着浓郁蒙古民族风情的奶茶,正热气袅袅升腾,咸香的气息宛如灵动的精灵,在空气中欢快地舞动。滚烫的奶茶,恰似草原慷慨赠予的珍宝,无疑是这苍茫草原上最佳的驱寒妙物。
我于岭上踟蹰徘徊,约摸一个时辰已然过去。此时,日光正高悬于头顶,洒下炽热而明亮的光辉,这般光景,正是远涉漠北的绝佳时机。我心中暗自思忖,是时候踏上新的征程了。
缓缓下得岭来,我忍不住回首,将目光投向野狐岭。但见秋草连天,广袤的草原尽是一片苍黄之色,宛如一幅雄浑壮阔的秋日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刹那间,我的思绪飘远,忆起这片土地曾见证过无数的金戈铁马、战火纷飞。往昔,成吉思汗率领着英勇无畏的蒙古铁骑在此纵横驰骋,金朝的万千将士也曾在此浴血奋战。那激烈的厮杀声、震天的喊杀声仿佛还在耳畔回荡。然而,时光匆匆,如今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唯有那秋风轻轻拂过草原,掀起层层草浪,一如往昔。
成吉思汗那波澜壮阔的霸业,金朝那曾经辉煌一时的江山,都已随着岁月的流转化作了历史的烟云,消散在时光的长河之中。唯有这野狐岭,依旧傲然屹立在天地之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人生如白驹过隙,匆匆忙忙,我辈皆不过是这世间的匆匆过客。能有幸一睹野狐岭的风采,领略它的历史韵味,已是莫大的缘分。秋风轻轻掠过耳畔,发出瑟瑟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那是历史的呢喃,是岁月的叹息。
不经意间,我瞥见敖包上新系的哈达正随风飘展,那一抹亮丽的蓝色,宛如跳跃的火焰,在广袤的旷野上永不熄灭地燃烧着。它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又像是未来的指引者,带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延续着希望与梦想。
(2025年9月19日补记与满洲里万达M酒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