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老江去年国庆还在朋友圈晒新马线“19+1”座位秒空的截图,今年却对着手机唉声叹气,10月2号的日本团,到现在才收了2个客人。
“提前三个月就切了机位大巴,线上线下广告砸了一堆,结果家长们全说‘十一没兴趣,等寒假’。”
老江给我发来语音时,背景音里还透着旅行社大厅的嘈杂,“现在每天群发广告骚扰同行,跟要饭似的。”
更扎心的是云南的小薇,她那家主打新马纯玩的旅行社,整个国庆就18个人参团,还是靠小红书私域硬拉来的。
她给我截图的排期表上,10月5号之后全是空白,“好些客人都是暑期改期的,再往后真没人了。
一说没自由行产品,扭头就走。”
旅界社群里那批做出境大巴团的同行,最近聊天记录里全是“凉”“断崖式降温”。
往年挤破头的黄金周,今年咋就成了“鸭蛋季”?
年轻人不傻,谁还愿当“观光鸭子”
你要说大家不出境了?那可错了。
航旅纵横的数据摆着:今年国庆出入境机票卖了140多万张,比去年多了快两成。
携程那边更夸张,乌兹别克斯坦租车订单涨了3倍,格鲁吉亚直接翻了10倍,人都出去了,就是不坐大巴团。
为啥?看看大巴团的行程就明白了。
早六点集合,一天打卡五个景点,车程两小时就为吃顿八菜一汤的团餐,晚上回酒店累得倒头就睡。
老江自己都吐槽:“这哪是旅游,分明是精准计算的‘景点搬运’。”
现在的年轻人可不买账了。
我一在上海做广告的朋友,今年国庆带着媳妇去了霍巴特集市,没跟团,自己逛当地小店、尝摊主现烤的点心,“跟团哪能体会这种烟火气?导游只会催你‘赶紧拍照走人’。”

现在出境玩的人,想知道的是当地人会不会路过这个街角,想钻进菜单只有本地字的小馆尝鲜。
大巴团呢?人多、节奏紧,领队有时候自己都没搞清楚景点典故,更别说带你深度体验了。
车上全是陌生人,一路除了拍照打卡,啥情感共鸣都没有,这哪是放松,分明是换个地方加班。
旅行社转型?得学“拆零件卖”
大巴团遇冷,可出境游需求没降,文旅部去年数据就说了:373万跟团游的人里,有107万只买单项服务,比如签证、机票。
到今年,自由行的比例只会更高。

现在的年轻人,小红书刷攻略、支付宝办签证、OTA比机票酒店,AI软件分分钟生成行程。
旅行社要是还想着“打包卖大团”,怕是要被淘汰了。
但也有聪明的同行早转了方向,上海一家旅行社搞了个“欧洲小镇慢生活团”。
6个人一辆商务车,带游客去本地人家吃晚餐、学做手工奶酪,国庆档期提前俩月就卖光了。
还有做摄影主题团的,专带客人去小众取景地,领队既是导游又是摄影讲师。

说白了,现在得把服务拆成“零件”卖,有人要签证代办,有人要当地向导,有人想拼个小团。
旅行社与其守着大巴等客,不如琢磨怎么当“出境游零部件供应商”,把签证、交通、住宿、向导拆开来,按用户需求拼套餐。
不过话说回来,转型也不是瞎转。
低价压缩成本、用没资质的向导这些歪招肯定不行。文旅部今年新出的服务规范,就强调了合规经营。
未来的出境游,得是小而精、专而深,不然就只能被市场“解决”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